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走過環台北天際線之後

 這種標題實在很誤導讀者。

首先,截至目前為止,我也只不過走了兩「小段」,怎麼搞得好像已經結案了!?

其實,這是一篇檢討文。

2021年過完年後,我突發奇想,走了一趟鶯歌-迴龍的環台北天際線,13公里左右。

我輕裝行動,花了4小時完成。

回程還踩了三公里U-BIKE到火車站,然後轉搭火車回家。

10月,我找太太一起走這段。

(因為她的體能沒那麼好,平時運動量不足,所以我總是習慣先「試毒」,確認過後再帶她去。

「這很簡單,我花4小時就走完了。」

句號結尾,不是驚嘆號。

結果,我們花了八小時才完成。

一邊走,她一邊唸「沒有登山杖!」

只要走不動,她總是會將問題怪到我沒有準備登山杖。

隔了幾個月,這一次改走長壽山-景安,這段有20公里。

因為我覺得不用帶登山杖,所以

我又挨罵了!

一個濕地的滑倒,太太開始臉很臭不講話,我一路走走走,回頭看她,等她接近。

「你頭燈拿來,我自己走」。

你會走啊?你有準備嗎?

當然是沒有。

避免發生意外而上新聞,所以我只能一直道歉。

她覺得自己剛才摔倒,屁股撞倒,「很嚴重」。

我在想「幹,我在山上摔過的,隨便一次都比剛才的嚴重,我還不是活得好好的,還可以跑下山。」

大驚小怪。

才剛這樣想,馬上往前撲倒,膝蓋的韌帶剛好撞倒一根突出的樹幹。

好痛,真夠痛的。

甩一甩腳步......,繼續走。

七點四十五分開始走,十二點才抵達天上山。

「要不要撤退?」,沒想到她打死不退。

我看她走路的樣子,和她老媽一樣,完全就是來散步的,這樣一定摸黑下山!

(她家的人走路都這樣,從來沒有機動性或是奔馳的感覺)

我維持「走-回頭等」的頻率,但是卻發現她愈來愈慢。

抵達南勢角山時,已經四點,我們選擇到烘爐地搭公車下山。

「靠悲,今天不是假日,沒公車」。

只能沿著道路慢慢走下山。

我是還能跑啦!

但是她......目測時速應該一公里/小時。

嘴裡一直唸著登山杖、登山杖。

我要說阿,走不動絕對不是登山杖。

今天會這樣,只因為走太遠,超過她的體能。

在路上攔下計程車,抵達南勢角站,轉搭捷運。

2021年的最後一天,大家忙著出門參加跨年。

一個步伐蹣跚的中年女子,以超級龜速被超車、穿越。

我從遠方看,人家的背影都是彩色的。

不過,此時此刻,她是黑白的。

如果是在大鹿林道,看妳怎麼撤退。

說好的檢討在哪?

有啊,我很認真的檢討了,以後我會把登山杖折斷放背包帶出門。

(這樣看妳還有什麼藉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