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還要再買一支貓鏟嗎!

 一直到後來,我才終於想要在野營時帶上貓鏟。

難道,之前大便都不需要挖洞嗎?

之前我沒野營過,住的都是山屋、山莊,或是有廁所的野營營地。

或者平時攀登中級山時......

旁邊就是草叢,很密的那種。

搬開石頭,就有現成的淺洞,拉完屎再把石頭蓋上去。

**********

我有仔細想過野營時該怎麼解決掩埋大便的問題。

其實登山杖就足夠應付,而且施力點更好拿捏,能挖得更深。

可是我後來還是買了貓鏟。

因為某些貓鏟實在是藝術品啊!

 **********

一隻貓鏟大約17克~25克之間,

材質不外乎鋁或鈦,再怎麼樣也就是ABAB之間的差異,不可能跳脫這個物理特質。

也就是說同樣材質情況下,要長一點肯定會比較重。

(長一點真的比較好施力。)

一般15公分左右長度真的不容易挖洞。

然後,我上網開始找......

唉,看到美國手工打造的鈦金屬貓鏟時,根本就崩潰了。

要價上千元,用來挖土埋大便,這是什麼狀況啊!!!

後來選擇了台灣彰化一家工廠製造的產品。因為是台灣製造,堅持上山不用匪貨的我,就沒第二句話囉!

***********

之前去屏風山野營,第一次帶上這支貓鏟。17克而已。

帳棚落地後,原本預計先尋找理想位置挖洞,如此可避免隔天要大便時才挖,挖好就沒有便意了。

結果我一個洞都沒挖。

因為頭痛,所有該做的事情,忘光光!

隔天五點多,便意來了。

戴好頭燈,拿著衛生紙進入草叢。屁股感冒前,已經拉光光。

還沒挖洞耶!

不只沒挖洞,我連貓鏟都忘記拿出來。

***********

感覺,真的用不上貓鏟呢!

話雖這麼說,但是閒來沒事上網看購物平台,卻又會不自覺的看看還有沒有賞心悅目的貓鏟...

那個鈦金屬特有的燒痕及光澤,真的很好看。

好吧,就繼續挑選,放家裡鑑賞。

平時攀登中級山會帶登山杖,用登山杖挖洞就夠了。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雪山啊,雪山

 攀登雪山,應該算是我今年人品超級大爆炸的其中之一證明吧......

(一直偷笑........收斂一點)

2021年,過完年先報名排雲山莊抽籤,因為沒有報名的經驗,所以我還沒搞懂自己應該怎麼做比較恰當。報完排雲山莊床位之後,隔週試著搶三六九山莊,畢竟是第一次搶,老筆電跑動慢,LOADING完過了一分鐘,早就被踢出正取名單。

有了這個經驗,轉而開始計畫隔週搶桃山山屋。

沒想到這次驚人的7:00:07,搶中五月初連兩天。

然後,就在玉管處寄來「恭賀中籤」電子郵件的次週,一覺請來收到一封雪霸國家公園的郵件:恭喜候補成功!

什麼啊?

一頭霧水。

仔細一看,原來是有人放棄,所以我的三六九山莊初體驗,補到位置。也是連續兩天。

這個......三週三個山屋,各請假2天(至少),我看下桃山後,就算體能負荷得了,工作應該會不保。

可是我又不能馬上取消「其他兩個」。(內行人一看就懂,略過不提)

所以我一直到離開排雲山莊,在孟祿亭休息時,才上網取消三六九山屋。

很可惜,但是不這麼做不行。

雖然只是一個人的名額,但是我想遞補上去的那位,應該會非常開心。

(什麼「山永遠都在」那種鬼話就別再說了,你健康的肉體可不會永遠都在)

「恭喜您,經遞補成功,您....三六九山莊...」。

什麼?

啊!對了,我還有一個沒搶成功的(只差那個也是獨攀的幾秒鐘)三六九山莊,桃山山屋的次週。所以嚴格說來,我一個月亂槍打鳥四發,全中!

印象中,那時還在詛咒早我幾秒鐘的那個山友:你他媽的什麼今年二刷,就讓我上去刷一下會死嗎!(內行人肯定知道我怎麼知道他二刷)

好啦,這個不要取消了,畢竟是排雲山莊後間隔一個月再次請假,老闆不會囉唆。

***************

四月中旬上玉山時,已經感覺到自己體能不太OK。沒想到這次上雪山更慘。

「進山屋開始頭痛」已經成為定則,年長朋友要我不要亂講話,只因為我說山屋很陰涼。(他只有聽到「陰」這個字)

我講得不無道理,因為本來還很「健康」的我,在山屋外面都沒事,一進去十分鐘就開始頭痛。這當然不是因為「陰」,而是我總覺得山屋的室溫比外面更冷。

我很怕寒風灌入腦後,或吹到脖子,有時候天氣突然轉換,脖子後方一陣緊繃,就會開始頭痛。年輕時,是太太如此。怎麼後來她生完兩胎,這症狀轉移給我了!

查過一些資料,我的體能應該有衰退,只靠爬山實在不能積極彌補。

但是我就是很賤,星期一~五,不願意花時間精神運動,只想著星期六要去爬哪一座山。

***************

相較前往排雲山莊,往三六九山莊的路上,幾乎沒有雲,遠處的山頭看到飽、看到爽,走來有一點熱,但是風微微的吹,很舒服。如願登上東峰,沒有白牆,除了有一點累,心情大好。

只是這個路徑實在很觀光,爬太多中級山之後,往玉山、雪山的路還真是精緻。

我必須習慣!

到了三六九山莊......這場面我也應該習慣嗎?還是接受它?

還沒走到山莊,已經聞到廁所內的臊味;進了山莊(我第一天睡在廁所那一側),木門外就是廁所,所以味道直接傳入,喔,幹!

地板和外面山徑差不多,只差沒有長草。床鋪上面有各種雜質、小垃圾,有的床還是歪斜的。

當時是13:30,外面太陽超大,山莊內卻極冷,在整理隔天登頂包裝備時,開始覺得頭痛。

一位領隊和我閒聊,他對於我獨攀感到震驚(廢話,所有我這一類人物,都擋他們財路啊),後來就找我出去喝酒......他的重裝背包內都是酒瓶。

跟著走到外面,想曬太陽排除頭痛,豈知太陽照得我全身毛細孔大開,微微的風吹來,還是逼得我套上毛貌。搭配補充熱水,一直喝一直喝。

「睡個覺會比較好。」不會,我沒睡午覺的命,每次睡醒就頭痛,就算是緩慢的起床也一樣。在排雲山莊時,我嘗試睡一下,結果愈睡愈痛。

坐在台階,看著本應在「上週」造訪的桃山,從14:00看到16:30,我大概喝了兩公升的熱水。肚子裡裝滿水分,腦袋裡聽盡那些山友的自誇,兩側的聚會,一邊是自煮燒酒雞,另一邊是火鍋。

我真的遇到網路上的傳聞,山友在三六九山莊外煮燒酒雞,然後酒放太多,最後抱著酒瓶,趴在桌上睡。

兩邊是不同的人情世故,我還寧願和這群燒酒雞的鬼混。

因為火鍋黨的那一群,講話內容毫無營養,只是一直炫耀自己五嶽完成了多少,百岳完成了幾座。「上次那個南湖怎樣怎樣的」。

我真的必須習慣某些山友的嘴砲嗎?還是接受?

我認識的長年山友不多,褚大哥是唯一一位我願意多聊的。他不談裝備(因為不在意)、不談路線(因為都跟領隊),只談吃什麼。可是我不討厭和他聊天,因為他不會炫耀自己的成就,也不會慫恿你去「挑戰」。他和我最常講的內容是路線的美。

不同的是,他看到的幾乎都是大景。加上都是跟團,所以褚大哥對於我細說路線上的種種感到不可思議。

「你去過幾次啊,怎麼都記得?!」

因為我連走在山徑上都一直在做功課啊!

***************

行前的推演,閉上眼睛「出現那個畫面」,想像一下。

當我自己一個人,凌晨3:00走入黑森林時,那種奇幻的畫面,一輩子忘不了。

排雲山莊上玉山的路上,陸陸續續有人傾倒(缺氧阿),所以路上持續有山友。

三六九山莊往雪山的路上,一直到出黑森林為止,居然一直都是我一個人。

恐懼嗎?不會,相較之下,我比較怕有人住的地方。

頭燈罩在前方幾十公尺的扇形範圍,我完全不會想到會不會有「反光的眼睛」、踩空、鳥類飛過等等。這些都是事後才想到的。

一般人的人生沒幾次機會可以在黑暗森林中漫遊。

對,我只是一般人,我不會是經常上高山的那群人,因為已經不年輕了。

機會不多了。 

***************

離開黑森林,也差不多要日出了。我只不過慢一小時出發,居然看到很多人抵達遠方的山頂,然後......好累、好累、好累。 

我的體能真的衰退太快。

計畫表還有一堆想完成的山徑,回家要好好檢討了。

原訂住兩天三六九山莊,因為他媽的武漢肺炎突然大爆發,所以我提早一天下山回家。

那一天是5月15日,兩天後,女兒們開始提早放暑假,本來要檢討體能的我,繼續荒廢到8月底。

「真該死!」(這是在罵自己,還是牽拖給政府了?)

***************

七點多才到達雪山山頂,心情沒有像看到的那樣美麗。

一方面好累,另一方面是本來計畫偷偷往翠池或是北峰來回。所以我一直苦惱到底要不要勉強自己。

「先生,請旁邊一點」,我很少在山頂那麼久(將近一小時),因為我在思考我的山岳人生,順便繞著大大又平坦的山頂,看清楚這360度環場景致。不過因為一些團體要拍紀念照,我一直被趕過來趕過去。

「幹!」我真的講出口。

***************

帶著失落的情緒,穿越黑森林,獨自回三六九山莊。

裝了山壁流出的泉水,用力灌到飽,卻無法撫平情緒。

「我怎麼這麼沒用」,在山上總是能夠看清自己。

回到山莊,我向打餐的協作告知要提走下山,聊著聊著,肚子餓了。

「你要不要吃泡麵?」協作翻開一個用布蓋住的架子,裡面都是山友嫌重丟著的食物。

「有剛煮好的熱水,來,碗給你。」

泡麵的這幾分鐘,山莊裡幾乎沒有山友(要不是還沒上來,不然就是還沒下山),太陽依舊很大。我躲在往協作秘密基地的洞口旁,躲著太陽,吃著泡麵。

不知道為什麼,一邊吃、眼淚一邊流。

現在想想,還是很激動。

千頭萬緒。

「志佳陽上雪山」、「聖稜線」......剛才站著的那個山頂,不會是終點。

可是,我為此努力了多少? 努力了之後,是否就能收穫?

***************

記得看過一段話,節錄如下:訂定目標並非為了遙不可及的以後,而是為了讓你當下的行動更明確。
最大的目標,並不是完成什麼事,而是變成什麼樣的人,目標只是促進你達成的手段,成長才是目的。只要現況有所改變,往更好的地方走去,就是一種自我成長。 

太太是那種對於登山完全沒有目標的人,她能應付的狀況也都是很臨時的。遇到最誇張的那次迷路,因為突然下豪雨而造成判別錯誤,我的爛手機沒電,只能自行判斷。她居然橫衝直撞搞出一條馬路,被路過的車輛解救。

和我所學的基本判斷方式完全無關。也因為她體能不足、後天又不積極訓練、學習,對裝備也是很隨便的那種人。要帶她上山,就必須把我自己練得更強壯,幫她背東西、應付她的奇怪要求(譬如早餐要咖啡,那我就帶自己烘焙的豆子、磨豆機等等器材)。所以我總是背得比她重很多。

我還是很想帶她去山上走走。因為那種山裡面的氣氛、在山徑上看到的各種景色,如果沒有我的提議及行動力,她怎麼去實現。

所以我們在上雪山後五個月,又去了一趟雪山,只是這次是東峰。

上山下山總共花了九個小時,對她而言不算太累。在她「晴女」封號下,沿途當然是晴朗無雲的超級好天氣。抵達東峰頂,看到遠處那座白屋時,她很想至少去「聞香」一下燒酒雞山莊。礙於時間及體能,只能等明年囉。我們對著雪山祈禱「抽籤一次中」。

(四月底在特富野觀光古道,看著遠方的雪山、北峰,我也請她對山許願。

幹,連續「笑盃」四次。

***************

謝過之後,獨自下山,邊走邊找訊號,打電話給家人,預告會提早回家,以免回到家發現床上多躺一個男人......

抵達南山部落休息一下,看看新聞。整個台灣突然都變了。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爬山的,可以關掉音樂嗎?

真的不想懂,也不願意接受,那些上山還要放音樂的人們。

你們在衝三小!

有排他性,就不是所謂「我的自由」。

放給自己聽,請用耳機。就連小小聲的播放,都不應該。

因為這裡不屬於你和我,我們進入山林,就好像到一戶人家拜訪。

你只想著自己,只想著你們這一群。

不只是放音樂,還要大聲嘻笑怒罵。

去死吧!你們這種人,生而為人,應該覺得無恥。

你們有想過其他入山的人怎麼感受嗎?

你放什麼音樂都一樣,只要讓其他山友聽到,就是不應該。

我曾經在加里山勸一個放音樂的年輕人,他自己登山,速度飛快。

我不知道他來幹嘛的,只是一直往上竄,大老遠就聽到他播放的流行音樂,我請他關閉,或是轉到別人聽不到的音量,他沒理我。

我在雪山東峰Z字路上,下山的年輕團體,放著流行音樂,我說很吵,可以關掉嗎?

放音樂的那位說「真的嗎?」

前一位女山友說「不用管他。」

我在虎山,遇到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放台語歌,還配了一個鈴鐺,老遠就聽得到聲音,感覺很想「牽亡魂」。我諷刺他是來收屍的,他到底是耳聾,還是裝傻。不為所動。

在我特富野觀光夜市...不是啦,古道,遇到的是此起彼落的音樂聲,能要求的,我毫不錯過機會,關不關閉音樂,

「我盡力了,山神。」

在台灣登山,我沒見過什麼「台灣最美的風景」,對我而言,任何一座山裡面的森林、草皮、花叢都是最美的。但是只要出現人,我就想學野生動物,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因為台灣人上了山,很顧人怨(應該是動物啦)。

也因為這樣,能夠遇到完全沒有山友的行程,那真的是山神賜給我最好的禮物;能夠遇到素質好的山友,則是其次,我異常珍惜。

廢話太多了,可以請你們關閉音樂嗎?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登山輕量化的一點作為

兩年前看到「超輕量登山野營技巧」這本書之後,開始著手設計自己的輕量化登山道具。

從那之後,我都維持在三天行程14公斤以內(含1.5公斤三人帳棚+食物+水)。

對我而言,輕量化最難突破的是水,我很容易流汗,早年於中級山幾次差一點渴死(當然沒那麼誇張),所以出門前都會先研究是否有水源,不然就必須背幾公升的水出門。

後來,為了讓自己適應負重,所以爬中級山也會故意增加背包重量。維持在10公斤左右。

我沒有要愈背愈重,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對10公斤這個重量有一定的概念。

如此,哪一天突然增加一點重量時,起點是10公斤,而非0公斤。

可是攤開自己的裝備清單,一直以來總是用農場包,怎麼變輕啊?!

「換輕一點的包試試看吧!」

是要我花錢買一個試背,一旦不滿意就放蝦皮便宜賣的意思嗎?

不要拿錢開玩笑。

我這幾年閱讀過很多資料,Zpacks、Hanchor......之類的輕量化背包確實有很多次進入我的購買名單,可是我太多次看到用家寫的「不好背」之類的話。所以,我就繼續死守農場包。

只能說我曾經歷過不OK的背負系統(美國某G牌),不想再給這種經驗任何一次機會了。

我也試過沒有背負系統的登山包(負重超過5公斤),那真的是要命。可能我的肉體很貴氣吧!總之就是讓我寧願把自己的下盤練壯一點,也不想讓腰、背超過負荷。

幾個月前,買了農場的Stein 65L,這是在經過一番天人交戰後的消費。淨重2.2公斤,感覺很重喔!

放屁,你去看那些65公升的其他牌登山包,譬如很出名的魚鷹那一款,也是2.2公斤。網路上一堆人說魚鷹的這一款好輕,但是卻有一堆人說農場的就是比較重。

好啦,那不是重點。

Stein 65L 2021年春季正式從官方網站消失,後來就開始出現低價品。

我用幾乎半價買到綠色版本。裝滿之後,除了帥,就是很想趕快背上她出去帥一下。

但是,我就是個變態。2.2公斤,我可以接受,但是「還是可以瘦身」。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本書,裡面的各種偏激作法,我倒是執行了很多。

其中就是「剪、剪、剪」!

Stein 65L再次被我給剪掉幾個「沒用」的東西。

譬如

左右兩個側袋外的一對穩固帶,沒用,剪。

底部本來用來外掛睡墊的一對織帶,沒用,剪。

內部分隔睡袋的塑膠墊片和織帶,沒用,剪。

頂部綁住物品的織帶,沒用,剪。

......總共剪掉100克。

「這樣你也好啊?」

因應個人需求,這幾條織帶完全用不上,或是沒用過。

整理配備時,這幾條織帶搖搖晃晃,不然就是礙手礙腳,看了就不爽,剪掉只是剛好而已。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特富野觀光古道

 2021年4月底,突然決定訂個阿里山的民宿,走一趟特富野古道。

會去走這條古道,多少受到媒體、節目、網路等的影響。不過,我倒是從來沒有想過要要去。

是太太提議的。

她對比較有強度的登山,甚至登山知識,都是被我逼出來的,但是打從心底,她還是只喜歡輕鬆、漂亮、有趣的活動。

我剛好相反,只想挖冷門、自己喜歡的。

所以,我才不想「特富野進,特富野出」呢!

行程當天,我安排的是上山!

在登山口看到遙遠的、別離三週,再次見面的玉山、北峰,並且向他們祈求能夠今年再來一趟攀登後,我們轉入古道,然後往左邊的兒玉山攀登,然後順道至東水山,再下山接特富野古道。

毫無疑問,要不是因為有上山,不然我應該會直接躺在地上大哭。

特富野古道?不!這根本就是觀光夜市...古道。

太誇張了!

其實從東水山下坡到逐漸看見遊客時,已經逐漸聽到愈來愈大的喧嘩、歡樂聲。

我們上山的那幾個小時,根本沒有任何山友,頂多只是聽到自然界的風聲、鳥聲等等。

下到接口後右轉,完全處於災難中。很多穿高檔服裝的人出沒,又是拍照又是擺姿勢的,古道長什麼樣子,嗯~~~照片裡面只有看到自己,背景都被脫焦化處理,有人按讚就好!

還有一些垃圾人,一邊走一邊放音樂。我這種嫉惡如仇的,直接要求關閉音樂,因為這已經有「排他性」!

一邊走一邊吃東西的,只要不亂丟或是掉落,我都當沒看到。畢竟只有台灣的捷運站會要求「禁食」(真他媽獨裁)。

台灣哪來最美的風景,只要在山上、風景區碰到台灣人,那些地點頓時都變醜了。

是醜陋,不是醜,兩者不同。

愈往古道入口,人聲鼎沸的狀況愈嚴重。入口處根本就是觀光夜市的山岳版。

遙遠的玉山,就是大家看日出的那個方位,依然靜靜的、默默的在哪裡。

台灣人,上山閉嘴會死嗎?

吵死了。

跑步,對我而言...

 2021年8月31日前,跑步是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行為。

2021年5月中,應偉大政府的低能要求,因武漢肺炎,禁止登山活動後,我唯一的體能維持作業,只剩下一般居家活動。從那之後,我流的汗幾乎都是因為天氣逐漸熱、熱、熱!

幹,今年夏天真他媽的熱。

我非常鐵齒的堅持所謂三級一定會很快就結束(這和政府能力無關),所以我「超前部屬」,報名了八通關山(觀高野營)、大霸尖山(九九山莊)以及後來追加的「八通關上玉山」抽籤。觀高營地好抽,三次都中;九九山莊就沒那麼好了,兩次都沒中。

不過這也是事後才這樣說的。因為我報名之後,就開始和太太每天下午5點去河堤慢跑四公里。

「靠邀,要命耶,我一公里都跑不完。」用太太的慢速慢跑,半小時不停的那四公里,對我而言是很糟糕的體驗。所以,我很快就放棄了。

不知道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就是個和跑步無緣的人。

到底是我內心在抗拒,還是因為其他原因。

七月中,我在荒廢了三個月後,因為只有一人的關係,很容易就抽中八通關上玉山的行程。預計八月中出發。

這一個月,很熱。就是那種要癱瘓的熱。所以我也沒任何運動。

但是我卻背了12公斤,如期出發。

撤退,幹,只能撤退。我才從停車場走到愛玉亭就有此打算。(因為好熱)

撤退,真的要撤退。那時是在雲龍瀑布前一公里(也就是我只走了三公里),我打電話給太太,電話裡的理由是前幾天暴雨,路面坍方,為了安全。

(幹,我會有報應的,居然開這種玩笑。)

實際上,是因為我根本沒有完全準備好(心態、體能),只是一個熱情想完成鹿野忠雄當年的攀登玉山壯舉而已。

我覺得自己不想克服這些障礙,以「非做不可的心情去完成」。

(老莊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堅持,這個不堅持,影響我很大@@'')

沒有,完全沒有,我就是始亂終棄罷了!

渣男!

回家後,我痛心檢討。

當週,我們去台北逛街,買了一雙Ultraboost 21,我太太說「這雙鞋可以改變你對跑步的態度」。

隔天,半信半疑的我,跟著去跑了四公里。

一樣,第一公里就放棄了。我心裡知道這很明顯是心態問題。

回家又做了總檢討。

我想以我「一件事情無法一直持續或重複太久」的奇怪大腦結構,要克服跑步這件事情,一定有其他方法。

為什麼要堅持跑步?

我覺得自己體能因為偉大政府「禁足」的關係,衰退很多。這不是牽拖。在不想在家HIIT,或其他肌肉訓練下,要維持體能,除了跑步,不然就只能爬樓梯(偏偏我家社區的安全梯結構又很怪,不適合啦!)

(我自己都覺得很怪,我從18歲開始重量訓練了十年,以前是很愛重訓的,怎麼從2000年開始,至今20年,反而愈來愈不想舉重物)

沒多久就挖到FARTLEK跑法。

然後,我開始一週至少三次,一次半小時左右的跑步訓練。

持續了一個多月,我從社區附近的河堤,跑了五公里後折返。一共十公里。

兩個月後,增加到14公里。花了兩小時。全部都是使用FARKLEK。

(之後就沒再嘗試跑那麼長、久)

至今三個半月,我發現自己除了依然無法持續一直跑,跑不停之外,對跑步這件事情,有了改觀。

而且,也改變了很多思緒。譬如診斷不出來是否進入更年期的一些症狀。

我再兩年就屆滿50歲,登山活動是40歲才開始。跑步則是今年才開始。

一向慢熱,學習效果及回復狀況又不理想的我,只能告訴自己「總之現在開始,沒有對不起自己就好」。

本來已經很內省的個性,因為跑步而顯得更強烈。

「有什麼計畫或目標嗎?」

靠杯,計你媽的頭,目你媽的標。

廢話也太多了吧!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屏風山教了我什麼

 因為免申請,所以我取消了原訂的「單日攀登羊頭山」,改為「屏風山三日」。一樣叫「中橫之辣」,對我們常攀登中級山的人而言,到底是能有多辣?!?!

這是出發前,一直給自己的心理建設。在過往無數次的中級山經驗中,我們歷經太多酸甜苦辣,我們盡享山中的一切,讓這些點點滴滴化為經驗。

但是,很「不幸」的,我們因為某些因素,當天就決定「明天撤退」。

然後,我開始了無盡的檢討。

這篇文章就來做個總結。

1.宜花進?還是台中進?

出發前,我只想到走國三+國六,接14甲,是最快最不累的路線,而且我自認沒有高山症問題。但是當我們抵達鳶峰觀景台,看完奇萊北峰,吃完中餐,繼續開往目的地,途經武嶺,再往大禹嶺移動時,我的腦殼裡的不對勁逐漸增加,之前在排雲、369山莊遇到的狀況再度出現。

「該不會這就是高山症,只是我不知道吧?」

曾經不只一次聽說,所有在高海拔出現的症狀,都算高山症。

對,這是高山症,因為我太快上武嶺,所以有症狀了。

心想,等一下停好車,是先下山住一晚,症狀應該會減輕。

隔天,我印證了這個假設。

事後,我在想「如果是從花蓮或南山部落方面,辛苦一點上山,不要太快接近2800公尺高度,可能就能克服。因為我至少還會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攀登山岳,所以這一點還是必須先衡量。

但是,下山呢?是要走宜花,還是台中?

2.中級山,它就是超級中級山。

很多人說屏風山很無聊,沒有展望之類的話。我們一路走到松針營地,展望除了溪流、森林,沒有其他遙望的「大景」。但是,我們除了被急下坡打敗之外,沿途所經的森林景致,以及地形惡劣度、困難度,根本就是中級山的等級。

還好,我們在中級山遇到的狀況、經驗夠豐富,所以只覺得被那些勝過中級山的地形變化搞得哭笑不得而已,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只有懂森林的山友,才會知道這裡有多迷人」。

3.一座山的美,是遠觀,還是身處其中?

毫無疑問,你站在玉山頂,無法看到玉山的美。我心目中最美的玉山,都是從遠處觀望。這個道理足以印證我對所有山岳。屏風山的美都在森林中、在溪邊,我會永遠銘記在心。儘管我在松針營地就撤退。但是,就算到達山頂又如何?

4.三次過溪,真是松桂桃。

「松桂桃」(請聯想台語發音),真的松桂桃。我很喜歡悠遊在森林中,不管是郊山、中級山,還是3000公尺以上的山岳。曾有太多森林裡面的回憶,但是再怎麼樣都輸給有溪流的山徑。過往走步道,經常會有沿著河岸或跨小溪流的機會,那是我非常喜愛的體驗。這一次,沿途一共跨過三次溪流,短期之內,應該很難有比此次更豐富的感受了。

5.松針營地,肯定是五顆星等級。

這是我們第一次野營。在最後的上坡後,進入森林裡,然後再走過森林旁路徑,沿途很安靜,似乎預告了松針營地今晚可以很安靜。

我們選了一個遠離集中紮營區的地點,離草叢不遠。五點半用完餐,氣溫急降,我們躲進帳棚聊天。外面幾乎沒有聲音,隱約聞到松針的味道。深夜開始出現幾種動物的叫聲,感覺離我們很近,不到十公尺。只是帳棚拉鍊離我太遠,又超級冷,不然真想偷偷看外面的動物是什麼。

我不知道假日的松針營地會不會比較吵,或是雜亂,但是我覺得這一次體驗,已經烙下深刻印象。

6.撤退又如何?!

很少有山是一開始先下坡,然後才上坡的。屏風山和奇萊主北一樣,都要先往下降一段路。奇萊主北的那段小奇萊步道,走來還算親民,但是屏風山這段陡下,絲毫不客氣!

我們各自背了14公斤、8.5公斤,我才下不到半小時,就雙腳抖動,滿身大汗。冷風偶爾吹來,深怕因此頭痛、感冒,所以衣服冷就穿,流汗就脫,一直循環....好煩,而且也沒有因此就少流幾滴汗。

到了營地,一邊準備晚餐,我們一邊研究是否隔天撤退,主要原因是:

我帶兩件羊毛上衣,A全濕,就算換B,明天下山,A還沒乾,B也濕了。那我穿什麼?在這麼冷的營地,穿不會乾的衣服,後果自行負責。這次真怪,陰冷的天氣,下坡走不到半小時就快陣亡了。

其次,我的頭痛沒有比較舒緩。或許隔天起床就沒事,但是雙腿卻史無前例的肌肉酸痛。這對經常負重登山的我而言,又是個很離奇的狀況。

就撤退吧!反正一直以來,登頂就不是我們入山尋求的結論。

我們是不會講「山永遠都在」這種假掰的話。上山就上山,下山就下山,何必打嘴砲。

如果登山活動,只記得山頂無展望,其他的講不出個屁,你要不要考慮自己埋葬在山頂?

7.登山杖,不要再嫌麻煩了。

背上14公斤,身體平衡感變得很差,尤其是在崎嶇地形,然後又是下坡時,真的很要命。途中我有幾次是差一點因為失去平衡滾落(以平時的落腳方式,腰部以上增加那麼多重量時,舊邏輯毫無參考價值)。這和經驗有關,表示我負重走艱難地形的經驗不足。

而且,我雙手空空。

「兩隻腳的平衡感沒四隻腳來得穩。」我已經聽說幾百次。然而我卻把此時此刻繼續當成練習平衡感。這是我自找的。後半段,我向太太要了一支登山杖,整個人的平衡感就找回大半。後來我一次用兩支杖,......這就是我寫第七點的原因。

8.山友素質「滿意度95%」。

我們是星期五下山(就是前往營地啦,快精神錯亂了),登山口路邊已經停了四部車,只能往前300公尺。開始沒多久,就有一群超過12人的團體,用很快的速度前進。領隊很油條,又有點自以為是,我不在意,反正遇過的領隊很多都是這樣,人家需要舞台嘛~。隊員很安靜,講話都很小聲。似乎人多人少和吵鬧無直接關係。

然後,到營地遇到已經紮營的山友、隔天清晨遇到剛到的,回程時正準備下山(要登山啦)的多組山友,不論多寡,大家的素質都很好,並沒有因為免申請入園入山,沒有人數限制,就沒了素質。這和我之前去虎山遇到的「滿意度5%」,完全是兩回事。

也因為連山友都讓我滿意,所以我對於此次僅僅到松針營地的兩天一夜行程,會有那麼好的回憶。(目前遇過僅比虎山好一點的,是369山莊,真的是災難一般的吵鬧)

9.還要再去嗎?

當天,我自問,也問太太,我們都笑笑的,但是我說我僅止於此,不用刻意上屏風山。今天,我一樣會這樣說,可是我卻又有一點失心瘋的說,我想上屏風山縱走奇萊北。我很會搞這種規劃,但是實際執行起來,才發現「人家做來輕鬆,我怎麼去掉半條命」。

10.個人裝備總檢。

出發前,我規劃再規劃,打包再打包,神奇的是「就是有東西找不到」,甚至於撤退時,營柱、營釘的外套,都不見了。回家才發現,原來是隨手塞入暗袋......無言。解決方式,出發前畫一張「圖表」,標示物品放置位置,需要時先看圖說。收納時,也以圖說為準。不要廢話!

其次,因為是和太太一起行動,我沒讓她背太多,她的需求也是加在我身上。而這些需求,對我來說都是多餘的,譬如第一夜的牛排(0.5公斤)、原定第二夜要吃的牛肉鍋(1.2公斤),咖啡沖泡道具(0.5公斤)......

不提了,一切都是這麼美好。

下山(對啦,就是從登山口開車到花蓮,轉宜蘭)還特地去礁溪喝洋肉湯、湯圍溝洗大眾池,路上沒怎麼塞回到家。

感覺這一次是台灣環島半圈耶。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虎山下,泡溫泉

 依循近百年前的先人所為,下山要去泡溫泉。

我們是先做了「下山泡溫泉」這件事情,然後才在網路上看到歷史照片、事蹟記載。譬如說當年的人們走大霸尖山舊路線,下山之後往泰安方向走,在上島(現在的泰安)泡溫泉。

然後突然心裡有這麼一點和古人Link的錯覺。

當時的人從新竹車站繞一個O型路線結束於苗栗車站,要花八天時間。

據說第一天晚上住清泉(舊名井上),因為住宿地點有溫泉,所以洗完澡,順便泡一下。接下來的幾天,應該就完全不洗澡,一直撐到抵達上島溫泉時,才能好好的把身上的污垢刷洗乾淨,然後泡到爽為止吧!

那我們只不過從早上七點半開始爬山,下午兩點半結束,僅僅花七個小時,也要泡溫泉!?

當然,說真的,不管歷史上怎麼記錄「大霸尖山+溫泉」這樣感覺浪漫的行為。總之,歷經虎山的震撼教育(12公斤負重訓練)後,下山確實應該找一間溫泉會館,讓自己的肌肉放鬆一下。

不論是虎山或對面的上島山,目前那個最常被山友使用的停車場名稱雖然是「泰安溫泉風景特定區停車場」,但是此處距離最近的溫泉會館,還是有一段距離。總之就是要開車過去啦!

儘管是苗栗山區,深秋的早晨至中午,溫度還是偏高,但是到下午倒是有一點涼意,下山後體溫逐漸降低,泡溫泉應該不至於太熱。太太在有限的時間裡,從手機網路上搜尋到幾家感覺(第六感)不錯的會館,問了第一家,因為價格不錯,又有很多停車位,所以就沒再多考慮。

侍者引領我們到個人木屋,並解說完之後,我們都被外面的風景給驚呆了。

原來可以看到上島山啊!身體泡在熱水裡,外面的涼風吹進來,舒服~

一小時過後,我們著裝完畢,在木屋附近閒晃,沒想到他們還有其他房間是開了窗可直視虎山的view。突然我心裡想「虎山一直都有中級山界的大霸尖山」美稱,或許下次我就選這個方位的房間,一邊泡溫泉一邊看虎山,假裝自己剛結束大霸尖山的行程。

嗯.....剛爬完虎山,就別再去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