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屏風山教了我什麼

 因為免申請,所以我取消了原訂的「單日攀登羊頭山」,改為「屏風山三日」。一樣叫「中橫之辣」,對我們常攀登中級山的人而言,到底是能有多辣?!?!

這是出發前,一直給自己的心理建設。在過往無數次的中級山經驗中,我們歷經太多酸甜苦辣,我們盡享山中的一切,讓這些點點滴滴化為經驗。

但是,很「不幸」的,我們因為某些因素,當天就決定「明天撤退」。

然後,我開始了無盡的檢討。

這篇文章就來做個總結。

1.宜花進?還是台中進?

出發前,我只想到走國三+國六,接14甲,是最快最不累的路線,而且我自認沒有高山症問題。但是當我們抵達鳶峰觀景台,看完奇萊北峰,吃完中餐,繼續開往目的地,途經武嶺,再往大禹嶺移動時,我的腦殼裡的不對勁逐漸增加,之前在排雲、369山莊遇到的狀況再度出現。

「該不會這就是高山症,只是我不知道吧?」

曾經不只一次聽說,所有在高海拔出現的症狀,都算高山症。

對,這是高山症,因為我太快上武嶺,所以有症狀了。

心想,等一下停好車,是先下山住一晚,症狀應該會減輕。

隔天,我印證了這個假設。

事後,我在想「如果是從花蓮或南山部落方面,辛苦一點上山,不要太快接近2800公尺高度,可能就能克服。因為我至少還會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攀登山岳,所以這一點還是必須先衡量。

但是,下山呢?是要走宜花,還是台中?

2.中級山,它就是超級中級山。

很多人說屏風山很無聊,沒有展望之類的話。我們一路走到松針營地,展望除了溪流、森林,沒有其他遙望的「大景」。但是,我們除了被急下坡打敗之外,沿途所經的森林景致,以及地形惡劣度、困難度,根本就是中級山的等級。

還好,我們在中級山遇到的狀況、經驗夠豐富,所以只覺得被那些勝過中級山的地形變化搞得哭笑不得而已,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只有懂森林的山友,才會知道這裡有多迷人」。

3.一座山的美,是遠觀,還是身處其中?

毫無疑問,你站在玉山頂,無法看到玉山的美。我心目中最美的玉山,都是從遠處觀望。這個道理足以印證我對所有山岳。屏風山的美都在森林中、在溪邊,我會永遠銘記在心。儘管我在松針營地就撤退。但是,就算到達山頂又如何?

4.三次過溪,真是松桂桃。

「松桂桃」(請聯想台語發音),真的松桂桃。我很喜歡悠遊在森林中,不管是郊山、中級山,還是3000公尺以上的山岳。曾有太多森林裡面的回憶,但是再怎麼樣都輸給有溪流的山徑。過往走步道,經常會有沿著河岸或跨小溪流的機會,那是我非常喜愛的體驗。這一次,沿途一共跨過三次溪流,短期之內,應該很難有比此次更豐富的感受了。

5.松針營地,肯定是五顆星等級。

這是我們第一次野營。在最後的上坡後,進入森林裡,然後再走過森林旁路徑,沿途很安靜,似乎預告了松針營地今晚可以很安靜。

我們選了一個遠離集中紮營區的地點,離草叢不遠。五點半用完餐,氣溫急降,我們躲進帳棚聊天。外面幾乎沒有聲音,隱約聞到松針的味道。深夜開始出現幾種動物的叫聲,感覺離我們很近,不到十公尺。只是帳棚拉鍊離我太遠,又超級冷,不然真想偷偷看外面的動物是什麼。

我不知道假日的松針營地會不會比較吵,或是雜亂,但是我覺得這一次體驗,已經烙下深刻印象。

6.撤退又如何?!

很少有山是一開始先下坡,然後才上坡的。屏風山和奇萊主北一樣,都要先往下降一段路。奇萊主北的那段小奇萊步道,走來還算親民,但是屏風山這段陡下,絲毫不客氣!

我們各自背了14公斤、8.5公斤,我才下不到半小時,就雙腳抖動,滿身大汗。冷風偶爾吹來,深怕因此頭痛、感冒,所以衣服冷就穿,流汗就脫,一直循環....好煩,而且也沒有因此就少流幾滴汗。

到了營地,一邊準備晚餐,我們一邊研究是否隔天撤退,主要原因是:

我帶兩件羊毛上衣,A全濕,就算換B,明天下山,A還沒乾,B也濕了。那我穿什麼?在這麼冷的營地,穿不會乾的衣服,後果自行負責。這次真怪,陰冷的天氣,下坡走不到半小時就快陣亡了。

其次,我的頭痛沒有比較舒緩。或許隔天起床就沒事,但是雙腿卻史無前例的肌肉酸痛。這對經常負重登山的我而言,又是個很離奇的狀況。

就撤退吧!反正一直以來,登頂就不是我們入山尋求的結論。

我們是不會講「山永遠都在」這種假掰的話。上山就上山,下山就下山,何必打嘴砲。

如果登山活動,只記得山頂無展望,其他的講不出個屁,你要不要考慮自己埋葬在山頂?

7.登山杖,不要再嫌麻煩了。

背上14公斤,身體平衡感變得很差,尤其是在崎嶇地形,然後又是下坡時,真的很要命。途中我有幾次是差一點因為失去平衡滾落(以平時的落腳方式,腰部以上增加那麼多重量時,舊邏輯毫無參考價值)。這和經驗有關,表示我負重走艱難地形的經驗不足。

而且,我雙手空空。

「兩隻腳的平衡感沒四隻腳來得穩。」我已經聽說幾百次。然而我卻把此時此刻繼續當成練習平衡感。這是我自找的。後半段,我向太太要了一支登山杖,整個人的平衡感就找回大半。後來我一次用兩支杖,......這就是我寫第七點的原因。

8.山友素質「滿意度95%」。

我們是星期五下山(就是前往營地啦,快精神錯亂了),登山口路邊已經停了四部車,只能往前300公尺。開始沒多久,就有一群超過12人的團體,用很快的速度前進。領隊很油條,又有點自以為是,我不在意,反正遇過的領隊很多都是這樣,人家需要舞台嘛~。隊員很安靜,講話都很小聲。似乎人多人少和吵鬧無直接關係。

然後,到營地遇到已經紮營的山友、隔天清晨遇到剛到的,回程時正準備下山(要登山啦)的多組山友,不論多寡,大家的素質都很好,並沒有因為免申請入園入山,沒有人數限制,就沒了素質。這和我之前去虎山遇到的「滿意度5%」,完全是兩回事。

也因為連山友都讓我滿意,所以我對於此次僅僅到松針營地的兩天一夜行程,會有那麼好的回憶。(目前遇過僅比虎山好一點的,是369山莊,真的是災難一般的吵鬧)

9.還要再去嗎?

當天,我自問,也問太太,我們都笑笑的,但是我說我僅止於此,不用刻意上屏風山。今天,我一樣會這樣說,可是我卻又有一點失心瘋的說,我想上屏風山縱走奇萊北。我很會搞這種規劃,但是實際執行起來,才發現「人家做來輕鬆,我怎麼去掉半條命」。

10.個人裝備總檢。

出發前,我規劃再規劃,打包再打包,神奇的是「就是有東西找不到」,甚至於撤退時,營柱、營釘的外套,都不見了。回家才發現,原來是隨手塞入暗袋......無言。解決方式,出發前畫一張「圖表」,標示物品放置位置,需要時先看圖說。收納時,也以圖說為準。不要廢話!

其次,因為是和太太一起行動,我沒讓她背太多,她的需求也是加在我身上。而這些需求,對我來說都是多餘的,譬如第一夜的牛排(0.5公斤)、原定第二夜要吃的牛肉鍋(1.2公斤),咖啡沖泡道具(0.5公斤)......

不提了,一切都是這麼美好。

下山(對啦,就是從登山口開車到花蓮,轉宜蘭)還特地去礁溪喝洋肉湯、湯圍溝洗大眾池,路上沒怎麼塞回到家。

感覺這一次是台灣環島半圈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