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n-in 進入第72小時。
做了幾件事情:
1.原廠耳塞、Spinfit CP-100+音質比較:我以為自己應該用最大的原廠耳塞,後來試過L的才知道自以為器官很大。因此重新聆聽。結果得知,原廠耳塞沒有直接對上耳道,也不知道距離多少,卻因為這一層因素,增加特有的空間感及音場。但是低頻因此而削弱、中頻突出,最慘的是高頻變得太亮(量也是)。
CP-100+依然是目前保有最厚聲底的。
我試著往前拉,讓耳塞口離耳機網「再多點點」,重新試聽後,確認這樣的型態,效果介於原廠和CP-100+之間。
網路上的資料及經驗,真的只能參考,很多東西需要花點學費嘗試會比較恰當。所以我上網買了Symbio的橘色耳塞........等我的試用報告。
2.我自己從CD轉換FLAC檔(44.1/16),和網路上的96/24版本作比較。以前在雜誌社時,他們都笑我只知道數據,聽來怎麼樣都是「數據愈高愈好」。這部分其實被誤解了,我在意的是「重新混音」後的效果是否比較好。偏偏這些「數據高於CD」的檔案,就是比較好聽。
3.低頻、低頻、低頻!
我曾經在超級發燒前輩家裡聽過很多很「震撼」的效果,「震撼」的不是鼓槌下得多用力,而是就算在音樂廳、歌劇院也不會有的「極低頻風浪」。
這個需要體驗過才知道我講的是什麼感覺。
耳機行不行?耳機做得出這樣的效果嗎?
首先,我要說我這樣想很致命,因為耳機離耳道那麼近,如何產生需要足夠距離才能產生的波長效果?其次,就算耳道感受到了(音響系統時是用身體感受),那又如何!
因為,我必須說有99.9%的古典音樂是呈現「膝蓋以上」的頻率而已,追求自然音質的態度,應該是音樂廳、歌劇院的堂音、樂器的音質、自然且不誇張的細節、低音樂器的聲音「完整」。
前面幾項應該大多數高階耳機做得到,但是最後一項就很難了。這也是我此次一頭墜入Xelento懷抱的主要原因。
我有幸在音樂廳、歌劇院感受過音樂演出的「整體」。樂團、歌手同時發出聲音時,觀眾感受到的是前面有一大片暖空氣(含水氣)傳到我們面前。
這樣說沒錯吧!
樂器拉奏,讓空氣振動,空間中有濕氣,這是其一;歌手(或合唱團)發聲,讓空氣振動,除了空間中的濕氣,口腔、體內也會有濕氣。是吧!
一般「正常狀態」的追求音質,最要緊的就是聽這部分。那叫音樂。
至於往上發展的堂音,往下發展的低頻延伸,往極致走。那是效果,不應該是音樂的一部份。
但是我必須說,當我從極高階音響系統聽過幾部自以為熟透的歌劇,管弦樂怎麼多出一堆東西時,就會很想「認真聽音樂、而且要聽得很完整」。
IER-M7時,只有表現出「膝蓋以上,頭頂上一些」,聽一般的古典音樂確實擁有很好的音樂性。可是在Xelento的詮釋下,我一邊聽,腦內一邊增加驚嘆號。
「這明明就是我很熟的錄音,現在聽怎麼就是全新的!」
就是這種感覺。
我從UM PRO50轉換到IER-M7,沒這種感覺。用動圈單體的XM4聽發燒歌劇,除了多出低頻,其他完全無感。但是Xelento,現在才進入第72小時,而且是3.5mm原廠非平衡線,就已經把我搞得七上八下。
這哪是鑑聽耳機,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古典音樂、歌劇專用耳機。她的全面性,現在已經無庸置疑。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