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四)

 Burn-in 進入第72小時。

做了幾件事情:

1.原廠耳塞、Spinfit CP-100+音質比較:我以為自己應該用最大的原廠耳塞,後來試過L的才知道自以為器官很大。因此重新聆聽。結果得知,原廠耳塞沒有直接對上耳道,也不知道距離多少,卻因為這一層因素,增加特有的空間感及音場。但是低頻因此而削弱、中頻突出,最慘的是高頻變得太亮(量也是)。

CP-100+依然是目前保有最厚聲底的。

我試著往前拉,讓耳塞口離耳機網「再多點點」,重新試聽後,確認這樣的型態,效果介於原廠和CP-100+之間。

網路上的資料及經驗,真的只能參考,很多東西需要花點學費嘗試會比較恰當。所以我上網買了Symbio的橘色耳塞........等我的試用報告。

2.我自己從CD轉換FLAC檔(44.1/16),和網路上的96/24版本作比較。以前在雜誌社時,他們都笑我只知道數據,聽來怎麼樣都是「數據愈高愈好」。這部分其實被誤解了,我在意的是「重新混音」後的效果是否比較好。偏偏這些「數據高於CD」的檔案,就是比較好聽。

3.低頻、低頻、低頻!

我曾經在超級發燒前輩家裡聽過很多很「震撼」的效果,「震撼」的不是鼓槌下得多用力,而是就算在音樂廳、歌劇院也不會有的「極低頻風浪」。

這個需要體驗過才知道我講的是什麼感覺。

耳機行不行?耳機做得出這樣的效果嗎?

首先,我要說我這樣想很致命,因為耳機離耳道那麼近,如何產生需要足夠距離才能產生的波長效果?其次,就算耳道感受到了(音響系統時是用身體感受),那又如何!

因為,我必須說有99.9%的古典音樂是呈現「膝蓋以上」的頻率而已,追求自然音質的態度,應該是音樂廳、歌劇院的堂音、樂器的音質、自然且不誇張的細節、低音樂器的聲音「完整」。

前面幾項應該大多數高階耳機做得到,但是最後一項就很難了。這也是我此次一頭墜入Xelento懷抱的主要原因。

我有幸在音樂廳、歌劇院感受過音樂演出的「整體」。樂團、歌手同時發出聲音時,觀眾感受到的是前面有一大片暖空氣(含水氣)傳到我們面前。

這樣說沒錯吧!

樂器拉奏,讓空氣振動,空間中有濕氣,這是其一;歌手(或合唱團)發聲,讓空氣振動,除了空間中的濕氣,口腔、體內也會有濕氣。是吧!

一般「正常狀態」的追求音質,最要緊的就是聽這部分。那叫音樂。

至於往上發展的堂音,往下發展的低頻延伸,往極致走。那是效果,不應該是音樂的一部份。

但是我必須說,當我從極高階音響系統聽過幾部自以為熟透的歌劇,管弦樂怎麼多出一堆東西時,就會很想「認真聽音樂、而且要聽得很完整」。

IER-M7時,只有表現出「膝蓋以上,頭頂上一些」,聽一般的古典音樂確實擁有很好的音樂性。可是在Xelento的詮釋下,我一邊聽,腦內一邊增加驚嘆號。

「這明明就是我很熟的錄音,現在聽怎麼就是全新的!」

就是這種感覺。

我從UM PRO50轉換到IER-M7,沒這種感覺。用動圈單體的XM4聽發燒歌劇,除了多出低頻,其他完全無感。但是Xelento,現在才進入第72小時,而且是3.5mm原廠非平衡線,就已經把我搞得七上八下。

這哪是鑑聽耳機,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古典音樂、歌劇專用耳機。她的全面性,現在已經無庸置疑。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三)

 前面兩篇,我用的是原廠線,原廠耳塞,那都是Beyerdynamic的東西,性質如何?我都初體驗。

最近我比較常使用傳統3.5方式(ZX507搭配M7)聆聽,要「3.5比3.5」,好啦,將就一下。

但是怪怪的耳塞讓我覺得很不安。

原廠的耳塞是符合耳朵型態做模,必須對準後直接塞入耳洞,並非傳統的塞入後轉到定位。我總是塞得亂七八糟,尤其是右耳,拉完耳洞旁的皮膚,還是覺得鬆弛,有漏音的嫌疑。

這個設計,經過我試驗,隔音效果不好,而且只要稍微走動,或是外界有中低頻噪音,就會影響到Xelento的低頻。我指的不是輸出,而是傳達到耳朵後會減損。

加上有幾首流行歌,有空間感,卻更傾向在淺坑洞穴內演唱。「不應該如此」的O.S.就一直在心裡浮現。

已經burn-in 48小時了。不然把M7使用的Spinfit耳塞借來試聽。

然後,我花了半小時,將前面一篇提到的樂段,及幾個流行音樂都重新聽一次。

哈,很好,非常好。這樣就八九不離十了。

********

儘管在討論區,很多人說原廠的耳塞最能展現特質,譬如空間感、低頻等等。也有人買了不同品牌及設計理念的耳塞試聽,但是畢竟每個人的耳朵、耳廓不同,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左右耳都不會一樣大、一樣深。因此,還是那句話,耳聽為憑,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這裡選的是Spinfit CP-100+,還有CP360,前者管子比較長,後者的比較短(用來對應XM4或M7的設計)。花10秒順利塞入後,先聽之前提到的歌劇。

空間感比較差,擠一點悶一點,換來的是溫暖一點(很扯吧!)的音色,人聲不再前衝,往後退了幾步。所以我可以再增加一點音量。

高頻量感明顯被消掉一些,所以不再刺耳,因此增加的音量,也不會造成耳力負擔。和樂器樂團的「千本櫻」(FLAC檔),「腰部」以下胖了一圈,鼓聲開始有形有量,咚咚咚也更凝聚。

不過低頻延伸,在量足夠的情況下,尾段收得比原廠早一些。

本來的「筒聲」完全沒了。整體愈來愈像M7的大升級版。

重新聆聽中島みゆき的「歌旅」,這是2007年演唱會的96/24版本。歌手聲音的圓滑感、厚度都回來了。甚至我還聽到一堆奇怪的現場雜音(原廠的耳塞呈現更多)。

截至目前為止,我覺得Xelento有幾個特色是確定的(相較M7):背景偏深藍(M7幾乎全黑)、鑑聽味更重、厚聲底、稍微冷一點(SONY的甜蜜點設定很厲害)、古典音樂及歌劇的詮釋都更到位,以上都是傳統非平衡線的聆聽結果。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二)

 Xelento的包裝及內盒,和SONY的產品完全是兩回事,人家日本人給你拆禮物的快感,但是德國人卻「你就打開來用吧,不要廢話」。一點都不精緻。

花了半小時,研究怪怪的耳塞,定案後聆聽Burn-in 半小時的Xelento。

天阿,什麼鬼!

低頻比ZX507剛開聲,還沒Run開電容時更慘。不過量倒是多很多。其他的,譬如毛邊、前衝、刺耳等等,甚至還有「生冷」。現在是五月底,外面卻很濕冷。就是那種感覺。

冷歸冷,還有分濕冷、乾冷,幸好 Xelento有濕度。

bur-in 12、24、36、48小時之後,分別聆聽同樣的段落。大致上低頻收斂、控制都進步了。但是怎麼怪怪的,M7屬於Q彈,聽流行音樂很爽,Xelento的爵士鼓,現階段偏慢,不像爵士鼓。用M7,會跟著打拍子,Xelento聽來軟綿綿。

不過,古典音樂就有差別,「膝蓋以下都回來了」,尤其是歌劇,有舞台及樂團的超大編制,第36小時Burn-in後,已經聽到很誇張的舞台感。這種舞台感是有歌手定位、深度、寬度、高度樂團完整性的。現階段只差質感及量感而已。

質感可以靠Burn-in熟成,但是量感就很難講了。

(可能我內心的低頻惡魔已經被喚醒)

Robert Shaw的威爾第「安魂曲」(Telarc版),Dies irae那一段,定音鼓狠狠的「動、動、動」,M7是「咚」,還會回彈;Xelento偏「瞪」,那一拳不重、不深沈了,但是空間感及泛音,讓音樂性比M7增加不少。至於量感,我願意接受。

就這樣吧!

Karajan在Decca錄製的La Boheme,Pavarotti獨唱「Che gelida manina」,樂團與歌手之間的距離分布,才36小時後就聽出與M7之間的差異,低音大提琴集體撥奏那一聲,很沈、延伸得很有感。這讓我想起月初聽XM4時,低頻量感比Xelento多,可是你說哪一個比較「像樣」呢?毫無疑問,Xelento已經說服我了。

追求低頻要有限度!

大致上,聽來是如此,但是...

是這樣嗎?

可能十多年的音響雜誌編輯工作及超過卅年的音響經驗和進修,讓我「很難滿足」。聽到一定程度後,我會回到現實面:感覺怪怪的,應該不是這樣,或許可以更「好」。

問題在哪?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一)

 2022年5月1日,我買了Sony XM4藍牙耳機,儘管只是一個比M7低階多很多的耳機,但是我因為從動圈單體傳來的訊息中,「重新」(或者未曾有過)聆聽到一堆細節,譬如低頻、背景雜音等等。這兩個星期,我每天都在想IER-M7是否應該休息了,「或許我應該選擇能給我『更多』古典音樂細節的耳機。」

這是個迷思,從我廿歲開始認真大量聆聽古典音樂開始,從來沒有改變過。這是個雙重矛盾,一方面我要「鑑聽」(Monitor),但是另一方面,我還要有音樂性。當我選擇了其中之一,卻又很快的發現聽到的應該不只這些。

聽古典音樂和歌劇是一大主因,舉個例子,我聽華格納的所有歌劇、樂劇錄音,從發燒錄音,一直到「風衣版」盜錄MP3,音樂性確實給我最大的快樂,但是當我從好的設備,聽到「消失的那一部份」(其實一直都在)時,就會開始尋找鑑聽、音樂性及全面表現完全具備的器材。

兩年前開始使用ZX507聽Hi-Res,耳機從UM PRO 50的傳統線材,轉為以平衡線接駁的M7。

這根本回不了頭。

M7陪我走過兩年濃厚「鑑聽+音樂性」的日子。結果卻因為等了將近一年後(2021年7月起),手賤的買了XM4耳機,而把自己往無盡地獄推。

「低頻?!」「低頻!」對,真的是低頻。同一段檔案,M7怎麼膝蓋以下透明了。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藍牙耳機洗禮,爬了一堆文,聽完整套華格納,心裡想「XM4只有給我這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所以我把用了22天的XM4轉手給太太當生日禮物-----二手的物品還當生日禮物,真夠有愛的啦!

然後,我開始大量閱讀、搜尋下一個目標。或是根本不要想,認真聽就對了。

最後,前者戰勝後者,我決定找到下一個目標,然後再次認真聽。

(我一直都有買新品,Burn in後全部重新聆聽的習慣)

M9、IE500 PRO是首選。但是我還要執著於BA單體?

「M9低頻比M7多」.....BA單體是能多出什麼?

看了Sampfire Audio的Andromeda試用報告後,我知道BA還是無法在低頻方面勝過動圈單體。

所以外型很醜的動圈IE500 PRO一開始就讓我心動。

1992~2000年,我可是Sennheiser忠實用家,一直在「被訕笑」之前,我都是用他們家的高階耳機聽古典音樂和歌劇。

(進雜誌社後,他們說我老派,而且「這種聲音你居然能接受?還自稱自己古典音樂聽很多」為了交朋友,所以我就放棄自己的喜好。) 

Sennheiser的音樂性無庸置疑,可是我還真的受不了它「窮酸的細節」。現在IR500 PRO能夠做到什麼程度?HEAD-FI等等網站的討論區有很多經驗分享,蝦皮也有很多二手品可買。但是這勾起了我七年前的一段回憶。

我和美國朋友坐在Starbucks,免費試聽他帶來的Shure、Westone、Sennheiser及Ultimate Ears,價位帶都在2萬以內。他要賣我其中一副,唯獨Sennheiser例外,「這個送你就好,我不賣」,有什麼問題嗎?

「這在中國,就是所謂的A貨,我比較過真品,完全聽不出來。」。七年後,我看到二手的Sennheiser,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假貨」。既然有這種不舒服感,不如就另外找吧!

我的預算是三萬元,容許多出一兩千。

此時,Beyerdynamic出現了!

Beyerdynamic是我「被迫」放棄Sennheiser之後,才開始接觸的品牌。當時的耳罩版要價兩萬多,聽來不錯,但是非常冰冷。曾經做過幾次耳機大評比特別企劃,我都形容Beyerdynamic的聲音像極駕馭德國車(我一直都開VW),超控一流、做工紮實、該有的都有,但是少了人性。和Sennheiser那種濃濃的人味完全不同。

可能也因為如此,我後來就把它像「當年淡忘前女友」那樣,漸行漸遠,然後不說再見的結束。

這種沒有確實切斷的關係,或是沒有鬧僵的分手,過了不知幾年後,總會讓我不小心突然又遇上她。

這一次是Xelento。

我只花了5個小時爬文,再加上2小時的選購,就買下她了。(這種感覺很像電影劇情,多年不見後的偶遇,激情打了一炮)

我買的是藍牙版本。反正原廠的標配會被我換成平衡線,只要耳機部分一樣,其他的就不管了。這就好像我拿到Xelento的盒子時,看到上面寫「中國製造」卻無感。

用膝蓋想也知道,除了耳機機體之外,其他的物品,基於分散成本考量,原廠會選擇便宜工資或是「讓你們家被污染」的地點協助提供配件。在美國,很重視這種所謂「全部美國製造」、「原料來自外地,美國製造」或是「全部美國以外製造」的標示。歐盟倒是很混,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管是奧地利還是土耳其,總之都標EU。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四)

 LDAC和其他Bluetooth Audio codec相較,確實有很大的差異。不過原始檔案曾經被LDAC壓縮過,是個不爭事實,只是壓縮之後得到的結果好不好聽而已。
為了聽到得更豐富的訊息,我們花那麼多時間下載,買愈來愈大容量的硬碟存檔,最後都必須損失一下。感覺和電池容量無法有效提升,卻每天想著要去探索銀河系的最外圍一樣諷刺。
我問自己,LDAC傳輸時的WF-1000XM4和平衡狀態下的IER-M7,如果只能選一個來使用,我會怎麼決定。這很矛盾,因為現在或是未來要我回頭用M7聽ZX507播放的「SONY工程師調的音質」,是個很大的掙扎。
從認知來判斷,我的大腦很快就被「相對而言比較乾淨、極低頻明顯、龐大氣勢」等等給吸引。IER-M7的音樂性很夠,他就是個很強的純音樂耳機。這讓我想到當年愛用的Sennheiser HD600耳機,也是上述條件「輸」給他牌耳機,從此之後棄而不用。當然,ZX507內部的各種SONY調聲技術功不可沒。

不過,是這樣單純的狀況嗎?

我們要不要來比較一下WF-1000XM4 和 IER-M7的結構?

光看規格就知道,前者用6mm振膜單體,後者則是BA電樞式,低頻量感怎麼比!

IER-M7是被設計給專業監聽用,標榜音樂家、現場演出用,出發點不是用來聽爽的。

而WF-1000XM4 呢?宣傳都是著重在功能、娛樂時的利器。加上那個雖然小,但是比BA電樞傳輸更「確實豐富」低頻量感的單體......不用比較啦!

所以我第一篇時才會說只要沉浸在純聽音樂之下就很幸福。

不要去看PPT或是01討論區,那些人幾乎都不負責,隨便留下一句「那個聲音不太OK喔,你怎麼會覺得好呢?」、「那個聲音能聽嗎!」然後就跑了。留言的人只是無意識唯恐天下不亂的隨口說說,你真要他拿出ok的東西,他肯定不ok。因為他又會告訴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和某一政黨每天在亂的方式一樣。
我有十多年沒逛台灣的音響留言版,沒想到這次花了一整天時間惡補收集到的資訊依然以國外為主,台灣的留言大致上就是打嘴砲,嗆你一句,就沒了。專業的人為何很少留言?因為實在太沒營養,浪費時間。

大概說明如上,該解決的問題都在很短時間內了結。行文至此,WF-1000XM4的單體已經經過100小時聆聽,熟成到一定程度,現在重新聽那些音樂,火氣和渲染力少了很多(我發現SONY耳機很故意,似乎刻意讓用家一開始聆聽時就被那些有一點浮誇的音樂表情及表現「一見鍾情」。偏偏我不是那種人。

相處久了就會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三)

 用LDAC聆聽一天之後,我花了十個小時在國外網站找相關資料,但是一直都沒能獲得答案。廢文倒是很多。
我想知道的是,到底LDAC輸出時,NW-ZX507是直接輸出檔案給WF-1000XM4再生音樂,還是有通過內部那些很專利的處理機制。
當晚網路捎信給原廠,等待答覆。

我在此說一下自己的使用心得。
LDAC音質優先時,距離十公尺以上會斷訊,可是如果是木板隔間牆卻沒有這個問題。好笑的是,背對NW-ZX507,距離兩公尺,當時我在廚房洗碗,中間不過一道沒關上的門牆,我轉頭看向右側,左邊會斷訊,反之亦然。怪的是,距離五公尺,我在廁所內,有一點轉折,也是背對507,又正常了…是怎樣啊!

再來,當初原廠標榜XPERIA I III 和XM4是絕配。有點送做堆的感覺,我也有點被說服。結果我測試了很多次,都發現手機端使用LDAC音質優先時,根本聽不完十秒,只能使用連線品質優先,讓手機自己變動990、660或330kbps。算了,反正現在XM4除了音樂性輸給IER-M7,調聲沒個性之外,其他都有升級的錯覺。既然如此,我就用NW-ZX507取代XPERIA I III 手機,XM4代替M7吧!
台灣某01網站上,曾經有人發言開啟Wi-Fi會造成LDAC斷訊,結果被一個人幹爆,說他沒常識。這個部分,我可以幫忙證明,關閉Wi-Fi真的會穩定。而且我使用網路穩定選項,和始終LDAC 990kbps,音質密度上「有差別喔」。
後來我在國外網站有看到一樣的「證詞」,該發言者說開啟Wi-Fi,手機以LDAC音質優先輸出時,會斷訊。所以就不用再爭了。

感覺只是要我認真聽音樂,不要同時用手機聽音樂,還要上網或做其他線上活動。
可是…如果不是Wi-Fi連線,而是開啟4G之類的,就完全沒問題。這部分真的很怪,ZX-507的Wi-Fi和LDAC在同一塊晶片(Murata Type 1PJ),不會互相干擾,反而是功能太多的智慧型手機…還是高階的,出現此掉漆的問題。
不同設備的LDAC輸出,會有音質差別嗎?100%有,手機的部分聽來沒有ZX-507那麼「全面」。差很多嗎?需要認真聽。不然你無法感受到ZX-507在音質方面的特質。

再來說明環繞聲音控制,「降噪功能」三秒有感,與其說「吸收低頻」,倒不如說是將泛音消除。但是我無法接受,因為感覺耳內壓力增大,最後還會引起偏頭痛。同樣狀況也在原廠耳塞上發生,狀況一樣。可能我不適合潛水吧!呵呵。
第四,你無法知道耳機放進去充電,到底飽了沒。APP很笨,只會要你藍牙連線,但是因為在充電,所以連不上。
幹,這個APP問題真多。
第五,原廠說的耗電量,我覺得比原廠提供的數據少10%,24/48取樣的Lohengrin (Thielemann指揮),劇長三小時半,聽完之後耗掉NW-ZX507電量65%、WF-1000XM4則是40%。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二)

 聽了五天,現在回想一下,根本就懷疑自己聽到的是什麼東西。
5/6,因為可能被預告居隔,我趕緊從公司的那顆音樂硬碟,傳輸一些檔案到NW-ZX507,準備留著慢慢聽。
沒想到所有混亂才剛開始。
當初NW-ZX507搭配IER-M7的平衡式接法,我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完全沉浸在高檔調聲之中,幾年之後再來審視是否需要升級或做其他應變。我是那種滿足感很兩極化的人,如果我信任了對方,對方也確實說服了我,那我是肯定不會有任何心理動搖。
酸民怎麼放屁都不會改變我的。
結果現在卻因為數位傳輸的「複雜度」,讓我為了搞清楚,而整個人繚下去。
前面說「兩極化」,就在數位接駁時出現了。當我極度不確定時,會一直懷疑自己聽的到底是不是最後、最高規格的聲音。此時我會重新進行大腦、器材的設定,全部歸零。不這樣做,我就會在第一篇時「結案」。


NW-ZX507的Headphones connect sound 部分,有藍牙連線品質可選,一開始我因為以前常聽到斷氣…不是,斷訊,所以很自然的選擇「穩定連線優先」(至於開機時是哪個檔次,已經無從得知)。所以我一開始那五天,聽到的是穩定連線優先的不知道什麼規格。
當晚我播放Karajan的La Boheme 及Metha的Turandot,兩大70年代發燒名錄音「24/96 FLAC」版。不同的耳塞,交換聆聽,連IER-M7都拿來比較。奇怪?怎麼少了一點東西。我記得這個低頻必須再下潛「幾公尺」才對,甚至還有薄薄的耳內極低頻錯覺。
現在都沒有。
我的藍牙連結是否正確?
正確。
現在NW-ZX507輸出的是什麼?XM4收到後給我的又是什麼?
沒得證明。(這是有原因的)
如果我在Headphones connect 設定音質優先,聽來會是什麼模樣?
就切換吧!
再聽一次同樣的段落。
這下精彩了,空氣感、開闊感、低頻,全部都出現了。
冷靜思考發生什麼事了!
印象中手機的藍牙連線偏好設定中,有一個無線播放品質,NW-ZX507也有,進入一看嚇一跳…LDAC音質優先、LDAC連接優先、aptX HD…應該就是這個吧,我選擇了SONY最自豪的LDAC最高規格(這是後來才知道的,真該打自己屁股,愛用SONY卻還偏重aptX HD),再聽一次。
「還可以比這個更高一層級嗎?」這是我聽完測試段落後的疑問。檢查過後,我確定現在輸出的是最高規格,但是XM4接收後的是什麼?
Headphones connect 頁面翻閱幾次,奇怪?怎麼都沒有顯示現在播放的規格?
而且我已經用這副耳機五天以上,怎麼還一直要我進入APP裡面的教學課程,好吧,再進去一次。花了十幾分鐘瀏覽,退出頁面時,眼睛被WF-1000XM4下方那個長方形很像電池剩餘圖像的東西吸引了。「LDAC」…什麼?!靠腰,原來一直都有出現,只是被「教學課程」一長排字樣擋住了!
因為我一向都自己摸索,那些看來弱智的教學課程根本看不在眼裡。結果APP居然是搞這種鳥事。
試想,我這種曾經有多年音響器材、家庭劇院設備等等調整經驗的人都需要摸索很久才會從問題中跳脫,那這些廠商如何確保一般消費者「真的」聽到最高規格。
尤其那些女性,她們很討厭麻煩,尤其是設定。不夠直覺,她們才不碰。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一)

 十多年不刻意比較音響系統,只是讓自己享受聆聽音樂的快樂。現在突然開始著手寫這篇,說實在,需要的是一個衝動。

(因為回頭看了以前自己為謀生而寫的評論,很想一頭撞死,所以這一篇寫得異常膽顫心驚。我擔心的是就算我修辭再如何精準,也是有可能被網路鄉民隨口一句話打死)

離開音響雜誌圈至今13年,我從使用大型耳機搭配筆電隨便亂聽,到後來買了AQ的蜻蜓,搭配WESTONE UM PRO 50,聆聽FLAC或是其他比較高檔的音樂。

買了FIIO M6隨身聽一週之後,我因為無法忍受這種音質,所以開始很認真的尋找「WALKMAN」這種類型的產品。

既然是「WALKMAN」,何不直接找SONY?

偏不要,因為我一直都無法將SONY和聽高檔音樂劃上等號。直到實在是找不到「像樣」的聆聽產品後,才勉為其難開始關注SONY旗下的隨身聽、耳機。

結果,我同時買了IER-M7和NW-ZX507。用平衡方式乖乖的聽了兩年的音樂。這兩年,我完全沒有動念要買或換任何器材(配件除外)。

2021年中,WF-1000XM4上市,那時還有聽說XPERIA 1 iii也要上市了(到底哪一個先?隨便啦!)。原廠說這兩個是絕配。

這種宣傳詞彙我完全聽不進去,因為手機再怎麼樣都「不會有好聲音啦!」

藍牙耳機就更不用講了,之前試過幾次2000元左右的產品,是能聽喔!!!

然後,就在一年之後的2022年4月底,我因為換手機後(1 iii),終於又有耳機輸出孔,所以......打算買藍牙耳機。

這根本就是笑話一場。

之前用XPERIA 5,沒有耳機輸出,要看YT或一些有的沒的影片,只能擴音。現在有耳機輸出了,我反而不想用UM PRO 50連接。用膝蓋想也知道,手機的DAC能夠多好?說不定數位傳輸還贏呢!

我去年在集資的網站,買了一個號稱業界最好的藍牙耳機(1500元吧),但是手機總是抓不到它,又很容易被牆壁阻隔而斷訊,總是恨得牙癢癢。而用過藍牙耳機之後,那種不被線材纏繞的方便,對我這種過動兒來說,真的是最大優勢。並且我也很想試試到底現階段藍牙5.0純數位輸出入的音質到哪個程度,是否可取代傳統耳機。

再來是我最有興趣的:「NW-ZX507搭配WF-1000XM4」能和「NW-ZX507搭配IER-M7」相提並論嗎?

五月一日拿到WF-1000XM4之前,我還沒有在網路上看過任何它搭配NW-ZX507的報導、評論。既然這樣,不如我自己來。

勞動節當天收到貨。當晚開始Break in WF-1000XM4,沒電了就充,充飽繼續放音。雖然透過設定可以不馬上斷線,但是WF-1000XM4脫離耳朵太久,還是會自己睡著。所以整個Break in的過程異常辛苦。

合併大約24小時之後,我才開始做幾項測試。

以下是結果,請參考就好:

第一種是用NW-ZX507,搭配IER-M7的平衡線及WF-1000XM4藍牙。

已經聽習慣NW-ZX507搭配IER-M7,換成藍牙耳機,當下覺得WF-1000XM4數位感明顯。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WF-1000XM4很乾淨、清楚,細節、低頻量感「好像」比較多。但是仔細比較會覺得IER-M7的音樂性比較足夠,這是毫無疑問的「完勝」。而且呈現一種溫暖的偏黃色調。

從晶片的推出時間來說,並不能用來衡量音質好不好。更多時候,器材內部的數位轉類比,或是訊號輸出給藍牙的「少一道手續」,都可以是影響音質的關鍵。我覺得 NW-ZX507在輸出給傳統耳機的部分確實做到「極高音樂性」。

第二種是XPERIA 1 iii和NW-ZX507的藍牙輸出,用WF-1000XM4聆聽.......天啊!第一時間居然會覺得手機的聲音比較活色生鮮,很年輕的感受。相較之下,NW-ZX507反而比較類比、溫暖、傳統的聆聽感受。那個好?

聽愈多,愈覺得都好啦,只要能夠得到我要的,就是最好的。

問題是,有這麼簡單嗎?如果這樣就結束文章,那我肯定沒有搞清楚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