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四)

 LDAC和其他Bluetooth Audio codec相較,確實有很大的差異。不過原始檔案曾經被LDAC壓縮過,是個不爭事實,只是壓縮之後得到的結果好不好聽而已。
為了聽到得更豐富的訊息,我們花那麼多時間下載,買愈來愈大容量的硬碟存檔,最後都必須損失一下。感覺和電池容量無法有效提升,卻每天想著要去探索銀河系的最外圍一樣諷刺。
我問自己,LDAC傳輸時的WF-1000XM4和平衡狀態下的IER-M7,如果只能選一個來使用,我會怎麼決定。這很矛盾,因為現在或是未來要我回頭用M7聽ZX507播放的「SONY工程師調的音質」,是個很大的掙扎。
從認知來判斷,我的大腦很快就被「相對而言比較乾淨、極低頻明顯、龐大氣勢」等等給吸引。IER-M7的音樂性很夠,他就是個很強的純音樂耳機。這讓我想到當年愛用的Sennheiser HD600耳機,也是上述條件「輸」給他牌耳機,從此之後棄而不用。當然,ZX507內部的各種SONY調聲技術功不可沒。

不過,是這樣單純的狀況嗎?

我們要不要來比較一下WF-1000XM4 和 IER-M7的結構?

光看規格就知道,前者用6mm振膜單體,後者則是BA電樞式,低頻量感怎麼比!

IER-M7是被設計給專業監聽用,標榜音樂家、現場演出用,出發點不是用來聽爽的。

而WF-1000XM4 呢?宣傳都是著重在功能、娛樂時的利器。加上那個雖然小,但是比BA電樞傳輸更「確實豐富」低頻量感的單體......不用比較啦!

所以我第一篇時才會說只要沉浸在純聽音樂之下就很幸福。

不要去看PPT或是01討論區,那些人幾乎都不負責,隨便留下一句「那個聲音不太OK喔,你怎麼會覺得好呢?」、「那個聲音能聽嗎!」然後就跑了。留言的人只是無意識唯恐天下不亂的隨口說說,你真要他拿出ok的東西,他肯定不ok。因為他又會告訴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和某一政黨每天在亂的方式一樣。
我有十多年沒逛台灣的音響留言版,沒想到這次花了一整天時間惡補收集到的資訊依然以國外為主,台灣的留言大致上就是打嘴砲,嗆你一句,就沒了。專業的人為何很少留言?因為實在太沒營養,浪費時間。

大概說明如上,該解決的問題都在很短時間內了結。行文至此,WF-1000XM4的單體已經經過100小時聆聽,熟成到一定程度,現在重新聽那些音樂,火氣和渲染力少了很多(我發現SONY耳機很故意,似乎刻意讓用家一開始聆聽時就被那些有一點浮誇的音樂表情及表現「一見鍾情」。偏偏我不是那種人。

相處久了就會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