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日,我買了Sony XM4藍牙耳機,儘管只是一個比M7低階多很多的耳機,但是我因為從動圈單體傳來的訊息中,「重新」(或者未曾有過)聆聽到一堆細節,譬如低頻、背景雜音等等。這兩個星期,我每天都在想IER-M7是否應該休息了,「或許我應該選擇能給我『更多』古典音樂細節的耳機。」
這是個迷思,從我廿歲開始認真大量聆聽古典音樂開始,從來沒有改變過。這是個雙重矛盾,一方面我要「鑑聽」(Monitor),但是另一方面,我還要有音樂性。當我選擇了其中之一,卻又很快的發現聽到的應該不只這些。
聽古典音樂和歌劇是一大主因,舉個例子,我聽華格納的所有歌劇、樂劇錄音,從發燒錄音,一直到「風衣版」盜錄MP3,音樂性確實給我最大的快樂,但是當我從好的設備,聽到「消失的那一部份」(其實一直都在)時,就會開始尋找鑑聽、音樂性及全面表現完全具備的器材。
兩年前開始使用ZX507聽Hi-Res,耳機從UM PRO 50的傳統線材,轉為以平衡線接駁的M7。
這根本回不了頭。
M7陪我走過兩年濃厚「鑑聽+音樂性」的日子。結果卻因為等了將近一年後(2021年7月起),手賤的買了XM4耳機,而把自己往無盡地獄推。
「低頻?!」「低頻!」對,真的是低頻。同一段檔案,M7怎麼膝蓋以下透明了。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藍牙耳機洗禮,爬了一堆文,聽完整套華格納,心裡想「XM4只有給我這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所以我把用了22天的XM4轉手給太太當生日禮物-----二手的物品還當生日禮物,真夠有愛的啦!
然後,我開始大量閱讀、搜尋下一個目標。或是根本不要想,認真聽就對了。
最後,前者戰勝後者,我決定找到下一個目標,然後再次認真聽。
(我一直都有買新品,Burn in後全部重新聆聽的習慣)
M9、IE500 PRO是首選。但是我還要執著於BA單體?
「M9低頻比M7多」.....BA單體是能多出什麼?
看了Sampfire Audio的Andromeda試用報告後,我知道BA還是無法在低頻方面勝過動圈單體。
所以外型很醜的動圈IE500 PRO一開始就讓我心動。
1992~2000年,我可是Sennheiser忠實用家,一直在「被訕笑」之前,我都是用他們家的高階耳機聽古典音樂和歌劇。
(進雜誌社後,他們說我老派,而且「這種聲音你居然能接受?還自稱自己古典音樂聽很多」為了交朋友,所以我就放棄自己的喜好。)
Sennheiser的音樂性無庸置疑,可是我還真的受不了它「窮酸的細節」。現在IR500 PRO能夠做到什麼程度?HEAD-FI等等網站的討論區有很多經驗分享,蝦皮也有很多二手品可買。但是這勾起了我七年前的一段回憶。
我和美國朋友坐在Starbucks,免費試聽他帶來的Shure、Westone、Sennheiser及Ultimate Ears,價位帶都在2萬以內。他要賣我其中一副,唯獨Sennheiser例外,「這個送你就好,我不賣」,有什麼問題嗎?
「這在中國,就是所謂的A貨,我比較過真品,完全聽不出來。」。七年後,我看到二手的Sennheiser,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假貨」。既然有這種不舒服感,不如就另外找吧!
我的預算是三萬元,容許多出一兩千。
此時,Beyerdynamic出現了!
Beyerdynamic是我「被迫」放棄Sennheiser之後,才開始接觸的品牌。當時的耳罩版要價兩萬多,聽來不錯,但是非常冰冷。曾經做過幾次耳機大評比特別企劃,我都形容Beyerdynamic的聲音像極駕馭德國車(我一直都開VW),超控一流、做工紮實、該有的都有,但是少了人性。和Sennheiser那種濃濃的人味完全不同。
可能也因為如此,我後來就把它像「當年淡忘前女友」那樣,漸行漸遠,然後不說再見的結束。
這種沒有確實切斷的關係,或是沒有鬧僵的分手,過了不知幾年後,總會讓我不小心突然又遇上她。
這一次是Xelento。
我只花了5個小時爬文,再加上2小時的選購,就買下她了。(這種感覺很像電影劇情,多年不見後的偶遇,激情打了一炮)
我買的是藍牙版本。反正原廠的標配會被我換成平衡線,只要耳機部分一樣,其他的就不管了。這就好像我拿到Xelento的盒子時,看到上面寫「中國製造」卻無感。
用膝蓋想也知道,除了耳機機體之外,其他的物品,基於分散成本考量,原廠會選擇便宜工資或是「讓你們家被污染」的地點協助提供配件。在美國,很重視這種所謂「全部美國製造」、「原料來自外地,美國製造」或是「全部美國以外製造」的標示。歐盟倒是很混,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管是奧地利還是土耳其,總之都標E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