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lento的包裝及內盒,和SONY的產品完全是兩回事,人家日本人給你拆禮物的快感,但是德國人卻「你就打開來用吧,不要廢話」。一點都不精緻。
花了半小時,研究怪怪的耳塞,定案後聆聽Burn-in 半小時的Xelento。
天阿,什麼鬼!
低頻比ZX507剛開聲,還沒Run開電容時更慘。不過量倒是多很多。其他的,譬如毛邊、前衝、刺耳等等,甚至還有「生冷」。現在是五月底,外面卻很濕冷。就是那種感覺。
冷歸冷,還有分濕冷、乾冷,幸好 Xelento有濕度。
bur-in 12、24、36、48小時之後,分別聆聽同樣的段落。大致上低頻收斂、控制都進步了。但是怎麼怪怪的,M7屬於Q彈,聽流行音樂很爽,Xelento的爵士鼓,現階段偏慢,不像爵士鼓。用M7,會跟著打拍子,Xelento聽來軟綿綿。
不過,古典音樂就有差別,「膝蓋以下都回來了」,尤其是歌劇,有舞台及樂團的超大編制,第36小時Burn-in後,已經聽到很誇張的舞台感。這種舞台感是有歌手定位、深度、寬度、高度樂團完整性的。現階段只差質感及量感而已。
質感可以靠Burn-in熟成,但是量感就很難講了。
(可能我內心的低頻惡魔已經被喚醒)
Robert Shaw的威爾第「安魂曲」(Telarc版),Dies irae那一段,定音鼓狠狠的「動、動、動」,M7是「咚」,還會回彈;Xelento偏「瞪」,那一拳不重、不深沈了,但是空間感及泛音,讓音樂性比M7增加不少。至於量感,我願意接受。
就這樣吧!
Karajan在Decca錄製的La Boheme,Pavarotti獨唱「Che gelida manina」,樂團與歌手之間的距離分布,才36小時後就聽出與M7之間的差異,低音大提琴集體撥奏那一聲,很沈、延伸得很有感。這讓我想起月初聽XM4時,低頻量感比Xelento多,可是你說哪一個比較「像樣」呢?毫無疑問,Xelento已經說服我了。
追求低頻要有限度!
大致上,聽來是如此,但是...
是這樣嗎?
可能十多年的音響雜誌編輯工作及超過卅年的音響經驗和進修,讓我「很難滿足」。聽到一定程度後,我會回到現實面:感覺怪怪的,應該不是這樣,或許可以更「好」。
問題在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