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七)

OK,終於,還是要輪到歌劇上場。
不然我認真的換耳機、換線,搞什麼心酸。
先聽最愛的Lohengrin吧!
我有Kempe 1963年的angel錄音,三種版本,唯獨沒有黑色荷蘭版。
Kempe在Orfeo等等其他地方也有「他應該不知道的被錄音」,那個就不討論了。
我至少聽過50個Lohengrin錄音,而且每一個錄音聽過三次以上,Kempe 1963版則是至少十次。
開始用IEM聽歌劇後,因為早就忘記喇叭和耳罩式耳機的發聲效果,所以倒是很識相的「音樂才是目的」過了將近十五年,現在因為找回失去很久的「膝蓋以下」,以至於那些聽過很多次,而且還寫過介紹的錄音,應該會全部再聽一次。
用ZX507搭配Xelento+Pentaconn Nox 。

音樂性就不提了,因為這個是最優異的歷史記錄。
我要說一些音響效果。
儘管這應該已經定案了,之後除非有特殊狀況,不然會長時間使用這樣的組合聆聽。
現在耳機Burn in 幾乎四百小時,線材則有50小時。聽到的變化,不會太大了。
基本音色是溫暖、偏暗、聲底、背景不深邃、音場寬度得以應付歌劇、細節自然、衝擊力比適中多一些、超級耐聽、人聲完全不亮不刺耳。
昨天晚上開冷氣聽Arvo Pärt的「Tabula Rasa」(DG),居然還完全不冷,哈哈。
回歸正題,這個Lohengrin錄音。很久很久之前,我對EMI把當年的音樂資產轉製成CD時的那種態度已經非常不爽。
當年CD都要刻意避開荷蘭版,不然換來的是中頻凹陷、高音偏亮等等扭曲的問題。德國版不是沒問題,事實上他們根本無心把這些文化資產好好地呈現給愛樂者。
我1990年代開始聽古典樂,後來有機會大量聆聽CD,也買了一堆收藏,只是EMI推出的CD幾乎不會碰,因此我一直到後來才對EMI的唱片「重新出發」,而這個「重新」,花了我廿年的時光。
之前用過幾套IEM,因為器材個性的關係,沒有讓我對EMI的錄音提起太多興致。以往幾乎都是忍受著在「忘記音響,只記得音樂的美好」。這樣當然會讓我對很多錄音產生扭曲,但是又能怎樣呢!
這次的調音及器材重播的頻率響應「完整」性,讓我終於有機會把這部戲劇,做了全新的認識。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六)

 今天一口氣聽了五張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其實我根本沒興趣湊這種熱鬧。

起頭是

Muti 2021。奇怪,聽來怎麼少一個味道,感覺樂團的聲音是死的。

一看資料才發現,原來是因應武漢肺炎影響,有史以來第一次沒現場觀眾。也就是這個新年音樂會等於常見的維也納愛樂錄音。

不過,聽來就是很呆板。

我猜想應該是Muti的關係。

他都可以在接任alla Scala歌劇院期間,砍掉所有花腔段落,讓這些聽到都快爛掉的劇碼,終於「有其他抱怨的理由」,那麼Muti就可以讓充滿歡樂氣氛的華爾滋聽來像冷掉的濃縮咖啡。

Crema都化掉了,只剩下苦澀的濃濃黑咖啡。

第二張:Karajan 1988。

我的第一張CD,購於1990年。到2000年為止,聽過至少一百次。

現在聽來,不只重溫,還覺得很溫暖。

我曾經拿這一張CD去某顧問家聆聽,他家的系統能夠再生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我會喜歡厚聲底,都是他害的!

我一直記得拿這張CD去播放時,一群人訕笑的嘴臉,「你是不會拿一些有音響效果的來喔」。

阿就沒有ㄇㄟ,我只聽有音樂性的音樂。

「這張我看看封面...」顧問拿去看了,落了一句「不像DG的錄音,很溫暖。」

Kathleen Battle唱「春之聲」時,一群人都閉嘴了。儘管不是所謂發燒片,但是KB溫暖的聲音,還有、還有,幹,她怎麼好像站在那裡。

第三張:Kleiber 1989。

沒什麼好懷疑的,這就是極度爽朗的表情。聲底也是溫暖,但是感覺舞台比前一張「離我近一點」。

第四張:Kleiber 1992。

奇怪,怎麼舞台變得遠一點,感覺好像今年買到的位置比較靠後段。而且比較冷。弦樂的質感沒了。

第五張:Barenboim 2022。

相較2021年,有觀眾,聲底厚了一點點,可是錄音品質沒有比較好。感覺是有雜質的、不順暢的。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五)

 Pentaconn Nox採用OFC銅線。

我之前一直在問「現在怎麼那麼流行銅鍍銀」。
接上ZX507及Xelento過了24小時之後,我大概有一個方向了。
唉,自己找答案。
如同我之前從業經驗,銅線比較「沒個性」,或者說沒闢性,在系統中是個老實人,只負責傳達訊號。不過,它也並非完全沒個性,銅線大致上傾向「相對」溫暖、細節少一點、中低頻量感比較多等等。(嚴格來說,耳機線都不會是主導聲音走向的關鍵,它只是調味料。要說是「醬汁」,就有一點誇大)
銅線刻畫形體感不明顯,這種不明顯其實是比較自然的。以前在某音響編輯家裡聽B&W 25週年紀念版喇叭時,整套銀線的聲音,真可謂精準。
不過,那不是我要的聲音。
以前聽音樂,喜歡的音響類型是PMC ,這家喇叭公司的聲音,有鑑聽能力,有低頻(還非常多),細節及定位方面、倒是沒那麼「用刀刻的感覺」。
今天聽了Max Richter重新詮釋的Vivaldi四季,特別有感覺。


之前銀線、甚至銅鍍銀的偏冷,現在都沒了,溫暖得有一點潮濕。但是「畫面」不夠清楚,如果說銀線是1080i,銅鍍銀是720p....銅線是.....這樣比喻好像不正確,不過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Diana Krall的唱片「Wallflower」,第一首「California Dreamin'」,第一句歌詞就把我鎮住,「這女人應該胖了不少吧!」


細節、定位感確實沒有銀線、銅鍍銀那麼豐富,可是因為少了刺激感,變得很耐聽。

對了,忘記講,我使用ZX507時,有切換「音效」裡面的「高增益輸出」進行比較,「on」時比較開放,整體厚度及細節,比「off」好上非常多。

回頭繼續討論,為何現在的IEM喜歡用銅鍍銀或是銀線?
因為他們不喜歡這種老派的聲音。
耳機產品被定位在年輕世代,他們喜歡的音響性不同於「老年人」。

以我的喜好(對啦,我快50歲了,算老人團),因為聽的音樂類型以歌劇為主,往往一聽就是兩小時,中間頂多休息10分鐘。想想自己去歌劇院、音樂廳的實際體驗,就會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了。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四)

 原廠耳塞和Final Audio Type E耳塞套差多少?
在確定口徑沒問題的情況下,以我的耳道來聽,Type E完全勝出。

舉一個例子:
和楽器バンド的「千本櫻」(一般FLAC版本):

原廠耳塞,缺乏立體感,開場沒多久出現在右偏中的尺八,相較Type E,居然是舞台中的一個小物品,完全聽不到形體感。音場是「180度寬的廣角」。音質細緻、有點乾、細節乍似比較豐富。
原廠的表現太理性,造成滿滿的鑑聽感,厚度方面也受到影響。
Type E:需要先降低一些音量。因為感覺比原廠大聲10dB。尺八往你面前跨一步站出,吹給你看,形體感、量感、細節,完全就是另一回事。而且馬上感覺到這錄音品質很高,音樂性也讓聽者High 起來。低頻量感多太多了。音場呢?210度的超級廣角。因為我感受到本來在兩側的樂器,再往我耳後移動了一些位置。

所以,撐不了12小時,我又換回Type E耳塞。

耳塞確定了,聽幾張專輯,奇怪的是一些唱片,銀線時聽來很殺,現在用銅線反而變得很溫,速度變得比較慢,Explosions in the sky的專輯「The Wilderness 」一直是測試平衡感及中低頻量感質感的示範,現在聽來怎麼沒有那種低頻要把單體炸開的感覺。感覺是高鐵降速行走。


 再來一張,Karajan Sibelius第七號交響曲(DSF版),之前IER-M7時,聽來還不錯,中性偏暖。換銀線後,聽到我耳膜快破,超級瘦的弦樂部。樂團之間距離感略寬,把音樂中淡淡的流動性「沖淡了」。所以聽來很稀薄。

換成Nox,天啊,這就是我要的聲音,線性很厚,弦樂質感有如高檔天鵝絨,Xelento本來就很會詮釋弦樂,現在的搭配(搭銅線),國內外有提到的往往是人聲,尤其是女聲如何呈現。

純古典音樂方面,倒是沒有人提到。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三)

 花了六個小時Burn in Pentaconn nox之後,我終於確定可以開始認真聆聽那滿坑滿谷的音樂了。
選來選去,我沒有從最愛的歌劇開始。儘管我沒聽歌劇會覺得怪怪的,但是可能因為音壓及大場面未能「如願」,我選擇聆聽爵士樂。
那麼就從Monk開始吧!
我很喜愛Thelonious Monk,爵士樂檔案中,除了KJ和BE兩位,就屬Monk的錄音收集最豐富。
但是,我今天不想聽Monk,找了一下,先聽「Live in Healdsburg」,
這是Anat Cohen和Fred Hersch的現場演奏會錄音。
好溫暖的聲底!


單簧管的頻率範圍是2kHz到150Hz之間,這根本就是最難的測試區間。
我覺得此現場收音有個特質:舞台空間感強烈,這個強烈不是刻劃,而是很自然的空氣感,台下聽眾比較小比例,拍手之類的,點到為止。
音質圓潤飽滿、細節自然豐富、流暢直接、溫暖有厚度。
Xelento表現爵士樂團的規模,或是形體感,非常平衡。相較之下,聽大編制古典樂或歌劇,真的強她所難。
好吧!今天暫時不聽歌劇。

(以上聽感是在搭配Pentaconn Nox之下產生)


這張Moment to moment也非常溫暖…我就是在追求這種溫暖的音色,細節、高頻都不用豐富。晚上十點多,開一般音量聆聽,好像抱著有一點肉肉的女人輕聲聊天。

很好,非常好。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二)

 接好了Nox,開機一直到第一個小時,我聽了一些片段。

不過,現在要說的不是這個。

我又把Xelento的耳塞給換回原廠版了!

喬一喬,拉一拉,定案時,左右都使用L號。之前用XL和XXL,都是錯誤的。

仔細一聽,我又被嚇到了。原廠耳塞的音場確實如傳聞一般,當你搭配到正確的型號時,低頻和音場都會突然變多又變寬。

低頻增加,還沒Burn in到一定程度的銅線,幫助不大。因為剛開聲到半小時,乃至一小時的時間,低頻量感並沒有差太多。這裡說的差太多是增加或減少。

我寧願說銅線本來在低頻上的特質,現在有機會可表現了。此時的低頻、中低頻量感,都沒有增加,以致於掩蓋其他頻率,影響聆聽。

Pavarotti的歌聲,哈哈,又胖回來了。

相較3.5的銅鍍銀(和牙籤一樣細)、4.4的銀線(還泡油呢!),如我一開始預設的,銅線的細節少一點,換來的是比較自然的口型,空間回音適中,偏暖的色調......

離題了。

我就說不是要講這個。

我要說的是耳塞。

本來聽得很愉快的Final Audio Type E耳塞,相比原廠長了3mm,也就是耳機網和耳膜之間的距離不同。其次,原廠的耳塞,可直接看到耳機網,Type E則根本在「探井」。一個是直接音比較多,又離耳膜比較遠;另一個是多了管路折射,離耳膜比較近。

平衡線不適合原廠耳塞,原廠設計Xelento時,似乎也無意碰觸平衡線,我怎麼聽、怎麼研究,就是覺得他們的概念是「傳統3.5耳機線就可以創造平衡線的音場」(沒明說而以)。

也因此,當我用平衡線接原廠耳塞時,空間感變得飄渺不實,凝聚力減少,我必須將音量開比平時更大轟耳。

這樣我的耳朵會壞掉的!

換回Type E,「平衡多了!」,空間感或許少一點,相較之下還有點悶,但是至少平衡了!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一)

 日本妹比預定的期限,提早一天到達。
我在DHL黃車前「很巧,我剛好到」,直接取回物品。
很怪,在Amazon註冊帳號後要我填寫住址,門牌號碼一直無法鍵入,最後只留下路名。

所以早上八點多就接到DHL確認電話,還好沒有影響收貨時間。


十年沒向日本AMAZON訂購,這次經驗讓我覺得贊助貝佐斯上月球似乎很值得…

什麼跟什麼啊?

坐在社區大廳的沙發,直接拆包裝,因為物品體積小,只給我一個B4厚紙袋,裡面也沒緩衝材。「塑膠提袋」裡面裝Pentaconn 外盒,抽出盒子,裡面是左邊帶磁性的厚紙盒(和Xelento的盒子如出一轍。


 


箱子裡面,夾鏈袋裡裝的是Nox,底下鋪著張紙,有順序。小卡片的是公司簡介的QRCODE訊息,底下是保證書,擺放的位置刻意讓「保證書」三個字第一時間就被發現,而不會有拿起來看「這是什麼」的想法,日本人做事情實在很仔細。

裡面還有一包乾燥劑,不是大陸貨,是日本出品的。光這些無關緊要的配件,都足以讓消費者覺得花這筆錢很爽。

 


Nox的線,有一個磁鐵夾,做得也很精緻。記得漢聲的耳機線也有此配件。視覺上享受得差不多,開始安裝。MMCX端子......習慣性紅色是右耳,那另一個就是左側吧?臨時拿出手機找資料,唉!冷門公司的訊息真少。
算了,試一下吧!

很久沒插4.4平衡了,這個感覺就是爽。

我打算ZX507壞掉之前,都不拔出來。

Xelento的左右耳是標準MMCX。上次那條大陸妹號稱也是標準MMCX,不過接上後,留了一個將近1mm的縫,感覺真不爽。
雖然很緊。
Pentaconn 的MMCX,是自己家製造的,整個精確感極高,「咔」一聲完全服貼,果然還是日本妹的叫聲最好聽。
而且完全沒縫隙。
怪的是左耳,我這個Xelento 五月底到手時就有點鬆,硬撐大一些之後,雖然都正常了,不過那是撐開MMCX的環,而非耳機機體。這次…先這樣吧!如果不影響聆聽,譬如出現嗡嗡聲,就算了。
要我粗魯的撐開那麼精緻的日本妹,不OK。


線是八股OFC銅,很粗,有一點重量,比大陸妹還要重一點,戴起來有點負荷。

什麼都是一點點,久了應該會不當一回事。

L頭,好吧,我認輸,不再堅持。

我從開始使用IEM耳機,他們的接頭,不管是3.5還是4.4,全部都是L接頭。

當然,L接頭也給我帶來一些視覺上的阻礙(那條大陸線)。

Pentaconn的L接頭是他們家的高規格製品,不過,太長了,沒有太多優勢。只是,視覺上真的美,讓我想到當年使用IER-M7時,接頭上的SONY字樣。

Pentaconn的接頭,感覺更好!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

 重新挑選一條4.4平衡線,宛如再婚。
第一次是媒妁之言,對方外表看起來不起眼,表現倒是可圈可點(我指的是銀線的音質),而且這個「陸配」(誰否認?!)要不是個性不合,其實是非常可人的。
要說沒水準的話也行:這個價錢,買到這樣的內在,物超所值。
先說個題外話,因為耳朵實在被這大陸妹殘害得有點疲憊不堪,我除了降低音量聆聽,還換回原廠那條細細的3.5mm傳統線。
當然,我依然很認真的聽了一堆才剛聽過一輪的音樂。我覺得平衡接駁,對Xelento 而言,在一般音樂沒有太多優勢,可是遇到古典音樂及不要太大場面的歌劇片段(譬如「諸神的黃昏」的幾個場景),確實佔據優勢。
Xelento 搭配原廠線,用ZX507推,除了音量需要達到比平衡時多出一倍,其他部分真的無可挑剔,完全是為了鑑聽古典音樂錄音品質而誕生。
用平衡線,完全是因為Xelento有實力,這個實力應該被挖掘出來。
回到主題,重買一條平衡線。這次我終於清醒…
奇怪,確診期間,腦霧狀況不斷,怎麼反而腦袋清醒了。
我除了認真爬文,還認真的把過往自己在音響部分的經驗、知識,拼命挖出來。

喚醒之後,我列出清單:
漢聲Zentoo Plus、Pentaconn NOX及Brise Audio的兩條入門款。價位相當。
這三組線的共同點:全部都是銅線。
我不懂為什麼現在動不動就要用銅鍍銀,聽那麼多細節要幹嘛?!聲音一瘦就沒了,聽個屁。
我在音響部分雖然有長達十多年的從業經驗,每個月碰觸的測試器材多如牛毛,深度把玩調教的也絕不在少數,可是線材一直都是我的弱點。

尤其我又以接觸影像部品為主,影像是無法被線的材質改變的。


之前用過的耳機,都無法換線,或是已經配好的,這樣只會讓我進入防呆模式。
選擇銅線,取其聲音厚實,不過低頻量感相較之下大增,是否會影響Xelento ?如前輩們的調聲教誨「寧可多,再慢慢降低、修正」。

說到這個,Xelento的原廠Beyerdynamic在設計訪談中,用了一句德國諺語:

Viel hilft viel,意思是The more the better,better too much than too little.

more is more。

就是這句話!

Brise Audio 的兩條線,台灣似乎沒有市場,僅剩舊型號。直接放棄。


漢聲的線…沒有L頭。價格比冷門的Nox貴,但是網路好評推薦,納入考量。


六月六日,我在貝佐斯的日本店面,看到Nox,換算台幣後,總金額比台灣店家便宜兩千多。當下就訂購。可是等了幾天,奇怪,我用快捷了,卻完全沒動作,只說6/30前到貨。

什麼鬼啊!一氣之下取消。


6/10晚上,因為實在太喜歡Pentaconn的製作品質,所以我又下單一次,心裡想「隨便啦!就算七月初到貨也無所謂」

什麼?隔天一早,接收訂單回函,換算台幣,又比之前便宜100元。6/11中午,Amazon將Nox送上DHL專機。
到底發生什麼事?
可能我寫的那個客訴有被日本人看到吧?
對,我又客訴了。

他們問我為何退件的原因寫「到貨時間不確實」,我說「我已經用快捷,多付一倍運費,但是並沒有跑流程。」

他們回覆我:「很抱歉,系統作業疏失。因為你一開始設定一般到貨,後來改為快捷,系統沒反應給我們。」

那我該怎麼做?

請您重新下單.........即可。

靠杯,我以為會有什麼優惠。

重新下單,剛好匯率又降低,我就用我出生至今最低的日圓匯率訂購Nox。

這次再娶,我選擇日本女人。「很漂亮,聲音很好聽」,這我知道,不用你提醒。
怎麼沒考慮台灣媳婦?台灣的產品,我也算買過不少,但是用來很不順手,感覺就是「存在著」而已,我不喜歡這種「深度不足」的感覺。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九)

 還是那條對岸的所謂油浸純銀線,4.4的接頭。
進入第100小時。
同樣的曲子,改變幅度不大了,增加的都是它的潛在體質,我知道隨著第200小時、300小時…一定會有更多的變化。但是要翻天覆地的再變一次,那是不可能的事。
該店家的調聲方向是中高頻的質感,還說要讓人聲好聽或靠前一點,這個現在就有了,不過不是我要的。
低頻…50小時和100小時有差喔!增加量感嗎?沒有。延伸更沈嗎?沒有?更Q嗎?還是膨鬆?
幹,低頻不見了。
隨著銀線的體質愈趨明顯,本來覺得還不錯的低頻,原來只是線還沒來得及「broken out」 時,給我的錯覺。(找不到適當的形容詞)
我不知道這些「幫忙調聲」的人著眼在哪?不偏厚薄的體質,卻要打造中高頻線條。我都已經講了,我聽歌劇,配銀線的歌聲是什麼,就是華格納歌手,每個降級變成威爾第歌手。Nilsson的穿透性還在,但是厚度不見了。
總結一句話:沒用過銀線,當繳學費。
我前面提到的音質,指的都是不錯的錄音。譬如Mehta的Turandot,Diana krell 的Waterfall,甚至是米津玄師最新單曲M八七。
可是,Xelento 照妖鏡的能力愈來愈明顯。很多之前用M7時很好聽的唱片,愈來愈不好聽。Monta& Brothers的Journey,多了幾分細節,韻味卻不見了。
我要那麼多細節幹嘛?!
中島みゆき的「誕生」,開場樂器很少時,獨唱部分很好聽,後來出現其他配器後,感覺是被一棒打醒:這麼平面的音場,沒有立體感。
一陣混亂啊!歌手幾乎是埋在樂器堆裏面唱歌。(前一篇提過了)
後來,我放Karajan的Turandot,情況更悲慘。因為感覺整個錄音「偏遠」,所以我開大聲一點,第一幕還沒聽完,耳朵已經在痛。這不是因為我開太大聲,而是因為音量加大後,又瘦又薄的錄音,整個被放大。
小聲聽,聽得不太清楚就沒關係了。問題是,對聽歌劇的人而言,…去過歌劇院聽過全本演出吧!?歌劇的音量本來就比較大聲,四樓那一層也一樣。
其實不只歌劇,我聽DG之外的其他公司唱片,就不會這麼慘。(Telarc例外)
所以要說耳機本身有問題嗎?儘管IEM本身體積的關係,我不應該強迫她產生耳罩式的效果,可是因為好的錄音都可以表達得很好,沒有理由說是耳機的問題吧!
所以我沒聽完這個Turandot。
後來放了DSD檔案的Karajan Sibelius 第七號交響曲,幹!我就說不是耳機的問題。樂團總奏時沒有低頻,高頻卻又瘦又薄。
還好沒有偏亮。
對了,DSD檔案不代表就會給你好聲音。

此時此刻,我的內心積極尋求改變,那麼…就換線吧!
為何我要這樣作,而且上面長長一篇,把這條銀線和DG的唱片列為不OK?

因為,我後來拿出原廠那條細細的,看來很不起眼的銅鍍銀3.5耳機線,Burn in 半小時後,重複聽了一些片段,除了分離感、氣勢等等平衡優勢不在之外,其他的,包括厚度、低頻量感等等,都勝出。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八)

 選錯測試片,測一輩子都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我除了聽歌劇,還愛聽日本流行歌曲,經常用這些音樂做測試片。記得廿幾年前,去某位音響編輯家裡聽器材的表現,帶了我覺得很讚的中島みゆき原版CD去播放,一開聲,我就有點尷尬,而前輩則是幾乎快笑出聲。他的內心肯定開始出現很多OS。
「幹,這種錄音也敢拿來播放」,「你以為我的系統是還少丹或能化腐朽為神奇嗎?」
我猜他應該會這樣想。
因為我自己都覺得很突兀。
怎麼聽來這麼乾、扁、瘦、沒有立體感…我相信我眼前的音響設備可以呈現的「音質水質」肯定很高,但是我確實有強烈想法覺得系統應該要…化腐朽為神奇。
我的觀念很怪,我知道。
偏偏我又是個十足鑑聽分子,挑選器材時,要能夠挑出爛片。這種狀況至少維持廿年吧!一直到我離開那一行才消失。

(那是因為眼不見為淨)
不過最近突然發現自己這個狀況又開始浮現。
我知道很多唱片錄製得不太OK,音樂性夠,但是往往你要有「撥開雲霧看太陽」的準備。高檔系統對唱片的挑剔,因為很容易一槍斃命,因此容易造成很多唱片被打回原形,無法入耳。除非你打定主意,每次聽都有腦袋自行調EQ的能力,不然只會搞到最後,忘記自己初心只是想好好聽音樂。
要錄音好,又合你的喜好,拜託!你自己去製作唱片吧!
話說最近買了Xelento耳機,繼續用平衡線接駁聆聽後,我又開始撞牆了。以往在IER-M7覺得好聽的日本歌曲,在Xelento 上完全是惡夢。中島みゆき的「誕生」,錄製於1992年,之前各種系統、耳機,等級可能都不夠高,包括鑑聽耳機M7在內都是,聽來都「沒問題」,雖然不是發燒片,可是還不錯。
等到Xelento 上場。我又是一臉尷尬,音場混亂、刺耳!人聲完全埋在其他樂器的聲音裡。「也許是你系統的問題」,不是耶,因為我聽其他唱片,都沒有這個狀況。
這是有音樂性,沒有音響性的例子。
換一張,Stefano battaglia最近在Vinci Jazz推出的錄音「Questo tempo」,靠腰,一開始的鼓皮振動,空氣感、彈性,還有厚度,都是絕對發燒等級。儘管錄製效果一流,但是並非在其他系統可以聽出效果。也就是說,你的系統播放能力愈好,愈能聽出更多唱片的好。
不過,我要說「一切僅止於錄音效果」。這種實驗爵士、實驗人聲,我不敢恭維,真夠難聽的啦!這應該可以算是有音響性,沒有音樂性的例子。

嗯......對不起,我不應該把實驗性的作品稱為沒有音樂性。


我很貪心,最好兩種都具備,譬如一大堆Decca或RCA早期歌劇錄音,每個版本都直接進我的口袋名單。至於那些口袋錄音…傷腦筋,Xelento 毫無保留地暴露缺點。
唉!頭痛啊!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七)

因為確診,我被迫待在家裡的某一個房間八天,所以我有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多的時間可以…除了放空之外,做許多事情。

其中包括把耳機線換回Xelento 原廠。
對岸這條4.4平衡銀線,超過100小時之後的聆聽,很爽。爽度來自一方面是平衡,另一方面是銀質。但是銀線和我的個人喜好不同,聽歌劇、大編制古典音樂,或許可以提升樂團舞台規模,樂器器音的完整性,不過那個是平衡線的功勞。
銀線讓我必須降低音量,不然高頻有點亮,變得不耐聽,低頻量感並沒有增加,反而縮減一些,換來Q感。
本來設定是補人聲,靠位往前一些,但是我完全感受不到。換來的是口型、咬字、氣聲等等細節明顯。其實平衡狀態已經因為提高分離感,所以細節比較容易被「掀開」,但是銀線本身特質也是細節增加,所以變得不平衡。
這算是一筆學費,訂購線材時,被對方主導,忘記自己要什麼。
換回原廠線,聆聽一些最近常聽的錄音。一邊看著網路上的討論交流。我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會打嘴砲,也很會用手指毫無保留地罵人。
討論區的話題「平衡、非平衡哪個好」,中肯的回應屈指可數,但是光靠理論,爬一堆文勸退的倒是佔大比例。這些人因為沒有實際體驗及理解,對我這種已經有兩年多平衡線使用經驗的人而言,就是個笑話。

(我的使用經驗來自每天至少八小時以上聆聽時間)
說來好笑,聽得出自己買的很貴的耳機音質多好,嫌別人的耳機「不好聽」,但是自己的耳機,使用平衡接駁時,「平衡/非平衡」之間的差異,居然聽不出來「差在哪裡」。算了,批評他們,不是我的目的。
我是很認真的問自己,一定要平衡聆聽嗎?
這個答案,在聽了一天的原廠線,然後換回那條平衡銀線之後,顯得很具體。平衡線的音響效果是真實且確實存在著,我最重視的音樂性,也是依靠平衡接駁獲得更多的表達。
我舉一些例子參考:
爵士樂團,平衡狀態把舞台拉開很多,樂器的聲音「相互碰撞」的狀況減低,雖然有些時候,樂器稍微遠一點,不過大多數狀況,譬如三重奏時,樂器形體比例會很恰當,低音提琴撥奏時特別明顯。
Diana krell 的「Love Scenes」,All or nothing at all,原廠3.5耳機線接駁,「好聽」,這個好聽是我的Xelento 本來就被開發的體質。用ZX507推,音量大概60LV,而且是高增益狀態。
換4.4平衡線,中間略偏右的低音形體感相較之下,變得龐大,音量及能量都升級。因為ZX507的推力,每聲道從50mW提升到200mW,所以音量調低很多,前述聆聽感是達到與3.5mm輸出時接近的狀態。
直接的說,這是兩件聆聽的事。
不過一般流行音樂,加分效果…我覺得乍聽之下沒什麼感覺。其他音樂,尤其是古典、歌劇,只要耳機夠好,基本上很能還原音樂的原始面貌。
所以我才會覺得平衡接駁的音響性確實提升了音樂性。
管弦樂演奏時,整個樂團的規模感變大而且具體,一堆錄音「像新的」,「原來這一段有這個樂器」之類想法一直浮現。
缺點呢?也是有啊!而且很麻煩。
第一個是對我而言,因為我常聽的是盜錄的現場演唱,品質一般,用上4.4平衡,自曝其短。
第二個和第一個相呼應,就是對錄音品質很挑,平衡不會幫你把爛錄音「導正」,譬如卡拉揚於1982年薩爾茲堡復活節現場演出實況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真的很要命的難聽。DG現場錄音的品質本來就不好,虛弱無力、能量不足等等,完全被突顯。
第三,可以開大聲聽。而且是經常必須開大聲。你想想,一個500V的球體,裡面放50顆彈珠,和1500V的碗公,同樣放50顆彈珠,當彈珠都漂浮在球體內時,是不是有些彈珠會在「更裡面」。而習慣性的,為了要聽清楚遠處那個樂器的聲音,會自然開大聲,這是在譬如波麗露這類音樂時很容易遇到的狀況。
當然,反問一句:你聽過不加麥克風擴音的肉聲現場演出嗎?
其實平衡接駁狀態的聽感,可以用虛擬現場來形容,那是個「立體的空間感」,就以近場聆聽的爽度而言,你在現場聽到的口型,樂器的型態感,都是有距離的。
同樣的,聽波麗露這類有「樂團內獨奏」的曲子,就不應該單一樂器突出。
說著說著,似乎要被說「你聽古典就自以為高級啦」。
第四,管弦樂整體弦樂密度,沒有比較厚。而是感覺這些人坐在樂池,彼此之間比較空,不再那麼擠。所以這和厚度無關。

我是重度歌劇聽眾,平衡線對我而言,異常重要。要求取樂團、歌手、一堆歌手、合唱團...天啊,去聽Mehta的Turandot(DECCA)24/96 Hi-Res版本吧!Pavarotti唱完「Non Piangere Liu.」為止,聽的是一個人演唱,背景有幾個人偶爾唸唸台詞,然後樂團配樂。

這都好過關。

然而,唱完最後一句,老爸、Liu、三個官員陸續穿插台詞,背景的合唱團也加入喧囂後,樂團音量逐漸加強,一直到第一幕結束。媽的!根本沒有哪一個IEM可以過關的。這太難了!

追求這個,沒意義!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六)

 對岸的4.4平衡線到了。
昏倒…
好醜、好醜、好醜…
這是廠商說特製純銀八股,是他們公司給Xelento 專用的補強,針對中頻厚度進行調整。
我以前做這行的,所以我知道號稱線材調音,大多數是喧嘩的。不同編織、不同材質…確實會有調音效果。甚至減少污染源,也可以讓聲音聽來乾淨。
不過,我必須說「僅此而已」其他的都是騙局。我當時急著要找4.4平衡線,忘記「戒急用忍」原則,以致花了這筆費用,第一時間,我不喜歡的不是聲音,而是他媽的中國人的俗氣。
因為我要L型的接頭,他給我配的接頭很像轉折的水管,我多次想拿扳手扭開…唯有破壞它,才有機會換新的。
八股線,自然會比較粗,不過它那八股鬆鬆的纏繞在一起…X你X的X中國人,我當下就決定另外買一條。
我不能算完全務實的人,能夠務實又美美的,當然100分。這個在我爬山時最能體現。雨鞋不怕髒,但是醜斃了,我寧願選擇好看又兼顧盡量不滑的登山鞋,讓自己走起山路內心舒服、身體舒服。
只是,要美美的4.4L型平衡線,還真難找。
因為我還要兼顧耳掛的舒適、MMCX是否相容…
那這條純銀線有沒有差別?
Burn in 超過50小時後,整體來說,他們標榜的中頻厚度,沒改變;低頻量感倒是少了一些,變成Q彈。高頻…原廠的銅鍍銀還是比較適合我的口感。
畢竟人家原廠就是用銅鍍銀調聲的。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五)

最近好忙,這個忙是指從IER-M7「寧靜的聆聽生活」結束後,發生的一切。
又要工作,又要專注在興趣上…,搞得自己有點急躁。
5/23中午拿到Xelento 之後,一下子原廠耳塞的配戴問題,又一下子左耳有嗡嗡聲…還好是初期,可以選擇退貨或自己改。
耳塞部分,Spinfit CP100+不錯,但是我總覺得「應該」花一點學費試試其他耳塞或是重新試用原廠配件,說不定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因此,我買了兩對Symbio,橘色的。矽膠內部有泡棉。戴上去,第一時間想到原廠耳塞。似乎沒有完全貼和耳道。聲音似乎有漏,就收回盒子裏吧!
隔天,因為我幫女兒買耳機,選了Final audio E3000,到貨才發現,原廠送了一大堆自家「優質耳塞」,Type E系列。
我毫無保留地認真測試了一個小時。
以我的耳道狀況搭配Type E,它直接勝出。

這次換Spinfit 被我收起來。


這種狀況誰會知道?是吧!
每個人的耳道不同,聽感喜好不同,光聽人家講,爬文再多,都是紙上談兵。
Type E的低頻層次、音場開闊感及隔音,都比Spinfit 好。

不過,我後來重新試戴原廠耳塞,如果是3.5耳機線,搭配得宜的原廠耳塞,可以給你「往平衡接駁靠近」的音場等等表現,4.4平衡接駁時,Type E悶一點,可是整體平衡感比原廠好。此番換耳機,主要目的是找回膝蓋以下那一截,也就是低頻。但是並非追求低頻量感多就足夠,所以想全部兼顧,還真有難度。


至於嗡嗡聲,我用刀片把MMCX的環撐大一點,讓線和機體之間穩定就搞定了。

但是當晚我卻又聽到一次嗡嗡聲。
當時我用Sony 快充幫ZX507充電,拿起耳機戴上去…戴上時會碰到機體,一碰到就嗡。起初以為是線材和機體之間的縫隙有漏電嫌疑,但是我碰到的是外殼,怎麼會這樣?
不用懷疑了!
Xelento 的外殼有電鍍成金屬材質,我沒穿鞋,插座疑似沒有接地而感電。我後來改用行動充,完全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