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九)

 還是那條對岸的所謂油浸純銀線,4.4的接頭。
進入第100小時。
同樣的曲子,改變幅度不大了,增加的都是它的潛在體質,我知道隨著第200小時、300小時…一定會有更多的變化。但是要翻天覆地的再變一次,那是不可能的事。
該店家的調聲方向是中高頻的質感,還說要讓人聲好聽或靠前一點,這個現在就有了,不過不是我要的。
低頻…50小時和100小時有差喔!增加量感嗎?沒有。延伸更沈嗎?沒有?更Q嗎?還是膨鬆?
幹,低頻不見了。
隨著銀線的體質愈趨明顯,本來覺得還不錯的低頻,原來只是線還沒來得及「broken out」 時,給我的錯覺。(找不到適當的形容詞)
我不知道這些「幫忙調聲」的人著眼在哪?不偏厚薄的體質,卻要打造中高頻線條。我都已經講了,我聽歌劇,配銀線的歌聲是什麼,就是華格納歌手,每個降級變成威爾第歌手。Nilsson的穿透性還在,但是厚度不見了。
總結一句話:沒用過銀線,當繳學費。
我前面提到的音質,指的都是不錯的錄音。譬如Mehta的Turandot,Diana krell 的Waterfall,甚至是米津玄師最新單曲M八七。
可是,Xelento 照妖鏡的能力愈來愈明顯。很多之前用M7時很好聽的唱片,愈來愈不好聽。Monta& Brothers的Journey,多了幾分細節,韻味卻不見了。
我要那麼多細節幹嘛?!
中島みゆき的「誕生」,開場樂器很少時,獨唱部分很好聽,後來出現其他配器後,感覺是被一棒打醒:這麼平面的音場,沒有立體感。
一陣混亂啊!歌手幾乎是埋在樂器堆裏面唱歌。(前一篇提過了)
後來,我放Karajan的Turandot,情況更悲慘。因為感覺整個錄音「偏遠」,所以我開大聲一點,第一幕還沒聽完,耳朵已經在痛。這不是因為我開太大聲,而是因為音量加大後,又瘦又薄的錄音,整個被放大。
小聲聽,聽得不太清楚就沒關係了。問題是,對聽歌劇的人而言,…去過歌劇院聽過全本演出吧!?歌劇的音量本來就比較大聲,四樓那一層也一樣。
其實不只歌劇,我聽DG之外的其他公司唱片,就不會這麼慘。(Telarc例外)
所以要說耳機本身有問題嗎?儘管IEM本身體積的關係,我不應該強迫她產生耳罩式的效果,可是因為好的錄音都可以表達得很好,沒有理由說是耳機的問題吧!
所以我沒聽完這個Turandot。
後來放了DSD檔案的Karajan Sibelius 第七號交響曲,幹!我就說不是耳機的問題。樂團總奏時沒有低頻,高頻卻又瘦又薄。
還好沒有偏亮。
對了,DSD檔案不代表就會給你好聲音。

此時此刻,我的內心積極尋求改變,那麼…就換線吧!
為何我要這樣作,而且上面長長一篇,把這條銀線和DG的唱片列為不OK?

因為,我後來拿出原廠那條細細的,看來很不起眼的銅鍍銀3.5耳機線,Burn in 半小時後,重複聽了一些片段,除了分離感、氣勢等等平衡優勢不在之外,其他的,包括厚度、低頻量感等等,都勝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