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終於,還是要輪到歌劇上場。
不然我認真的換耳機、換線,搞什麼心酸。
先聽最愛的Lohengrin吧!
我有Kempe 1963年的angel錄音,三種版本,唯獨沒有黑色荷蘭版。
Kempe在Orfeo等等其他地方也有「他應該不知道的被錄音」,那個就不討論了。
我至少聽過50個Lohengrin錄音,而且每一個錄音聽過三次以上,Kempe 1963版則是至少十次。
開始用IEM聽歌劇後,因為早就忘記喇叭和耳罩式耳機的發聲效果,所以倒是很識相的「音樂才是目的」過了將近十五年,現在因為找回失去很久的「膝蓋以下」,以至於那些聽過很多次,而且還寫過介紹的錄音,應該會全部再聽一次。
用ZX507搭配Xelento+Pentaconn Nox 。
音樂性就不提了,因為這個是最優異的歷史記錄。
我要說一些音響效果。
儘管這應該已經定案了,之後除非有特殊狀況,不然會長時間使用這樣的組合聆聽。
現在耳機Burn in 幾乎四百小時,線材則有50小時。聽到的變化,不會太大了。
基本音色是溫暖、偏暗、聲底、背景不深邃、音場寬度得以應付歌劇、細節自然、衝擊力比適中多一些、超級耐聽、人聲完全不亮不刺耳。
昨天晚上開冷氣聽Arvo Pärt的「Tabula Rasa」(DG),居然還完全不冷,哈哈。
回歸正題,這個Lohengrin錄音。很久很久之前,我對EMI把當年的音樂資產轉製成CD時的那種態度已經非常不爽。
當年CD都要刻意避開荷蘭版,不然換來的是中頻凹陷、高音偏亮等等扭曲的問題。德國版不是沒問題,事實上他們根本無心把這些文化資產好好地呈現給愛樂者。
我1990年代開始聽古典樂,後來有機會大量聆聽CD,也買了一堆收藏,只是EMI推出的CD幾乎不會碰,因此我一直到後來才對EMI的唱片「重新出發」,而這個「重新」,花了我廿年的時光。
之前用過幾套IEM,因為器材個性的關係,沒有讓我對EMI的錄音提起太多興致。以往幾乎都是忍受著在「忘記音響,只記得音樂的美好」。這樣當然會讓我對很多錄音產生扭曲,但是又能怎樣呢!
這次的調音及器材重播的頻率響應「完整」性,讓我終於有機會把這部戲劇,做了全新的認識。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