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七)

因為確診,我被迫待在家裡的某一個房間八天,所以我有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多的時間可以…除了放空之外,做許多事情。

其中包括把耳機線換回Xelento 原廠。
對岸這條4.4平衡銀線,超過100小時之後的聆聽,很爽。爽度來自一方面是平衡,另一方面是銀質。但是銀線和我的個人喜好不同,聽歌劇、大編制古典音樂,或許可以提升樂團舞台規模,樂器器音的完整性,不過那個是平衡線的功勞。
銀線讓我必須降低音量,不然高頻有點亮,變得不耐聽,低頻量感並沒有增加,反而縮減一些,換來Q感。
本來設定是補人聲,靠位往前一些,但是我完全感受不到。換來的是口型、咬字、氣聲等等細節明顯。其實平衡狀態已經因為提高分離感,所以細節比較容易被「掀開」,但是銀線本身特質也是細節增加,所以變得不平衡。
這算是一筆學費,訂購線材時,被對方主導,忘記自己要什麼。
換回原廠線,聆聽一些最近常聽的錄音。一邊看著網路上的討論交流。我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會打嘴砲,也很會用手指毫無保留地罵人。
討論區的話題「平衡、非平衡哪個好」,中肯的回應屈指可數,但是光靠理論,爬一堆文勸退的倒是佔大比例。這些人因為沒有實際體驗及理解,對我這種已經有兩年多平衡線使用經驗的人而言,就是個笑話。

(我的使用經驗來自每天至少八小時以上聆聽時間)
說來好笑,聽得出自己買的很貴的耳機音質多好,嫌別人的耳機「不好聽」,但是自己的耳機,使用平衡接駁時,「平衡/非平衡」之間的差異,居然聽不出來「差在哪裡」。算了,批評他們,不是我的目的。
我是很認真的問自己,一定要平衡聆聽嗎?
這個答案,在聽了一天的原廠線,然後換回那條平衡銀線之後,顯得很具體。平衡線的音響效果是真實且確實存在著,我最重視的音樂性,也是依靠平衡接駁獲得更多的表達。
我舉一些例子參考:
爵士樂團,平衡狀態把舞台拉開很多,樂器的聲音「相互碰撞」的狀況減低,雖然有些時候,樂器稍微遠一點,不過大多數狀況,譬如三重奏時,樂器形體比例會很恰當,低音提琴撥奏時特別明顯。
Diana krell 的「Love Scenes」,All or nothing at all,原廠3.5耳機線接駁,「好聽」,這個好聽是我的Xelento 本來就被開發的體質。用ZX507推,音量大概60LV,而且是高增益狀態。
換4.4平衡線,中間略偏右的低音形體感相較之下,變得龐大,音量及能量都升級。因為ZX507的推力,每聲道從50mW提升到200mW,所以音量調低很多,前述聆聽感是達到與3.5mm輸出時接近的狀態。
直接的說,這是兩件聆聽的事。
不過一般流行音樂,加分效果…我覺得乍聽之下沒什麼感覺。其他音樂,尤其是古典、歌劇,只要耳機夠好,基本上很能還原音樂的原始面貌。
所以我才會覺得平衡接駁的音響性確實提升了音樂性。
管弦樂演奏時,整個樂團的規模感變大而且具體,一堆錄音「像新的」,「原來這一段有這個樂器」之類想法一直浮現。
缺點呢?也是有啊!而且很麻煩。
第一個是對我而言,因為我常聽的是盜錄的現場演唱,品質一般,用上4.4平衡,自曝其短。
第二個和第一個相呼應,就是對錄音品質很挑,平衡不會幫你把爛錄音「導正」,譬如卡拉揚於1982年薩爾茲堡復活節現場演出實況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真的很要命的難聽。DG現場錄音的品質本來就不好,虛弱無力、能量不足等等,完全被突顯。
第三,可以開大聲聽。而且是經常必須開大聲。你想想,一個500V的球體,裡面放50顆彈珠,和1500V的碗公,同樣放50顆彈珠,當彈珠都漂浮在球體內時,是不是有些彈珠會在「更裡面」。而習慣性的,為了要聽清楚遠處那個樂器的聲音,會自然開大聲,這是在譬如波麗露這類音樂時很容易遇到的狀況。
當然,反問一句:你聽過不加麥克風擴音的肉聲現場演出嗎?
其實平衡接駁狀態的聽感,可以用虛擬現場來形容,那是個「立體的空間感」,就以近場聆聽的爽度而言,你在現場聽到的口型,樂器的型態感,都是有距離的。
同樣的,聽波麗露這類有「樂團內獨奏」的曲子,就不應該單一樂器突出。
說著說著,似乎要被說「你聽古典就自以為高級啦」。
第四,管弦樂整體弦樂密度,沒有比較厚。而是感覺這些人坐在樂池,彼此之間比較空,不再那麼擠。所以這和厚度無關。

我是重度歌劇聽眾,平衡線對我而言,異常重要。要求取樂團、歌手、一堆歌手、合唱團...天啊,去聽Mehta的Turandot(DECCA)24/96 Hi-Res版本吧!Pavarotti唱完「Non Piangere Liu.」為止,聽的是一個人演唱,背景有幾個人偶爾唸唸台詞,然後樂團配樂。

這都好過關。

然而,唱完最後一句,老爸、Liu、三個官員陸續穿插台詞,背景的合唱團也加入喧囂後,樂團音量逐漸加強,一直到第一幕結束。媽的!根本沒有哪一個IEM可以過關的。這太難了!

追求這個,沒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