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七)

OK,終於,還是要輪到歌劇上場。
不然我認真的換耳機、換線,搞什麼心酸。
先聽最愛的Lohengrin吧!
我有Kempe 1963年的angel錄音,三種版本,唯獨沒有黑色荷蘭版。
Kempe在Orfeo等等其他地方也有「他應該不知道的被錄音」,那個就不討論了。
我至少聽過50個Lohengrin錄音,而且每一個錄音聽過三次以上,Kempe 1963版則是至少十次。
開始用IEM聽歌劇後,因為早就忘記喇叭和耳罩式耳機的發聲效果,所以倒是很識相的「音樂才是目的」過了將近十五年,現在因為找回失去很久的「膝蓋以下」,以至於那些聽過很多次,而且還寫過介紹的錄音,應該會全部再聽一次。
用ZX507搭配Xelento+Pentaconn Nox 。

音樂性就不提了,因為這個是最優異的歷史記錄。
我要說一些音響效果。
儘管這應該已經定案了,之後除非有特殊狀況,不然會長時間使用這樣的組合聆聽。
現在耳機Burn in 幾乎四百小時,線材則有50小時。聽到的變化,不會太大了。
基本音色是溫暖、偏暗、聲底、背景不深邃、音場寬度得以應付歌劇、細節自然、衝擊力比適中多一些、超級耐聽、人聲完全不亮不刺耳。
昨天晚上開冷氣聽Arvo Pärt的「Tabula Rasa」(DG),居然還完全不冷,哈哈。
回歸正題,這個Lohengrin錄音。很久很久之前,我對EMI把當年的音樂資產轉製成CD時的那種態度已經非常不爽。
當年CD都要刻意避開荷蘭版,不然換來的是中頻凹陷、高音偏亮等等扭曲的問題。德國版不是沒問題,事實上他們根本無心把這些文化資產好好地呈現給愛樂者。
我1990年代開始聽古典樂,後來有機會大量聆聽CD,也買了一堆收藏,只是EMI推出的CD幾乎不會碰,因此我一直到後來才對EMI的唱片「重新出發」,而這個「重新」,花了我廿年的時光。
之前用過幾套IEM,因為器材個性的關係,沒有讓我對EMI的錄音提起太多興致。以往幾乎都是忍受著在「忘記音響,只記得音樂的美好」。這樣當然會讓我對很多錄音產生扭曲,但是又能怎樣呢!
這次的調音及器材重播的頻率響應「完整」性,讓我終於有機會把這部戲劇,做了全新的認識。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六)

 今天一口氣聽了五張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其實我根本沒興趣湊這種熱鬧。

起頭是

Muti 2021。奇怪,聽來怎麼少一個味道,感覺樂團的聲音是死的。

一看資料才發現,原來是因應武漢肺炎影響,有史以來第一次沒現場觀眾。也就是這個新年音樂會等於常見的維也納愛樂錄音。

不過,聽來就是很呆板。

我猜想應該是Muti的關係。

他都可以在接任alla Scala歌劇院期間,砍掉所有花腔段落,讓這些聽到都快爛掉的劇碼,終於「有其他抱怨的理由」,那麼Muti就可以讓充滿歡樂氣氛的華爾滋聽來像冷掉的濃縮咖啡。

Crema都化掉了,只剩下苦澀的濃濃黑咖啡。

第二張:Karajan 1988。

我的第一張CD,購於1990年。到2000年為止,聽過至少一百次。

現在聽來,不只重溫,還覺得很溫暖。

我曾經拿這一張CD去某顧問家聆聽,他家的系統能夠再生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我會喜歡厚聲底,都是他害的!

我一直記得拿這張CD去播放時,一群人訕笑的嘴臉,「你是不會拿一些有音響效果的來喔」。

阿就沒有ㄇㄟ,我只聽有音樂性的音樂。

「這張我看看封面...」顧問拿去看了,落了一句「不像DG的錄音,很溫暖。」

Kathleen Battle唱「春之聲」時,一群人都閉嘴了。儘管不是所謂發燒片,但是KB溫暖的聲音,還有、還有,幹,她怎麼好像站在那裡。

第三張:Kleiber 1989。

沒什麼好懷疑的,這就是極度爽朗的表情。聲底也是溫暖,但是感覺舞台比前一張「離我近一點」。

第四張:Kleiber 1992。

奇怪,怎麼舞台變得遠一點,感覺好像今年買到的位置比較靠後段。而且比較冷。弦樂的質感沒了。

第五張:Barenboim 2022。

相較2021年,有觀眾,聲底厚了一點點,可是錄音品質沒有比較好。感覺是有雜質的、不順暢的。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五)

 Pentaconn Nox採用OFC銅線。

我之前一直在問「現在怎麼那麼流行銅鍍銀」。
接上ZX507及Xelento過了24小時之後,我大概有一個方向了。
唉,自己找答案。
如同我之前從業經驗,銅線比較「沒個性」,或者說沒闢性,在系統中是個老實人,只負責傳達訊號。不過,它也並非完全沒個性,銅線大致上傾向「相對」溫暖、細節少一點、中低頻量感比較多等等。(嚴格來說,耳機線都不會是主導聲音走向的關鍵,它只是調味料。要說是「醬汁」,就有一點誇大)
銅線刻畫形體感不明顯,這種不明顯其實是比較自然的。以前在某音響編輯家裡聽B&W 25週年紀念版喇叭時,整套銀線的聲音,真可謂精準。
不過,那不是我要的聲音。
以前聽音樂,喜歡的音響類型是PMC ,這家喇叭公司的聲音,有鑑聽能力,有低頻(還非常多),細節及定位方面、倒是沒那麼「用刀刻的感覺」。
今天聽了Max Richter重新詮釋的Vivaldi四季,特別有感覺。


之前銀線、甚至銅鍍銀的偏冷,現在都沒了,溫暖得有一點潮濕。但是「畫面」不夠清楚,如果說銀線是1080i,銅鍍銀是720p....銅線是.....這樣比喻好像不正確,不過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Diana Krall的唱片「Wallflower」,第一首「California Dreamin'」,第一句歌詞就把我鎮住,「這女人應該胖了不少吧!」


細節、定位感確實沒有銀線、銅鍍銀那麼豐富,可是因為少了刺激感,變得很耐聽。

對了,忘記講,我使用ZX507時,有切換「音效」裡面的「高增益輸出」進行比較,「on」時比較開放,整體厚度及細節,比「off」好上非常多。

回頭繼續討論,為何現在的IEM喜歡用銅鍍銀或是銀線?
因為他們不喜歡這種老派的聲音。
耳機產品被定位在年輕世代,他們喜歡的音響性不同於「老年人」。

以我的喜好(對啦,我快50歲了,算老人團),因為聽的音樂類型以歌劇為主,往往一聽就是兩小時,中間頂多休息10分鐘。想想自己去歌劇院、音樂廳的實際體驗,就會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了。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四)

 原廠耳塞和Final Audio Type E耳塞套差多少?
在確定口徑沒問題的情況下,以我的耳道來聽,Type E完全勝出。

舉一個例子:
和楽器バンド的「千本櫻」(一般FLAC版本):

原廠耳塞,缺乏立體感,開場沒多久出現在右偏中的尺八,相較Type E,居然是舞台中的一個小物品,完全聽不到形體感。音場是「180度寬的廣角」。音質細緻、有點乾、細節乍似比較豐富。
原廠的表現太理性,造成滿滿的鑑聽感,厚度方面也受到影響。
Type E:需要先降低一些音量。因為感覺比原廠大聲10dB。尺八往你面前跨一步站出,吹給你看,形體感、量感、細節,完全就是另一回事。而且馬上感覺到這錄音品質很高,音樂性也讓聽者High 起來。低頻量感多太多了。音場呢?210度的超級廣角。因為我感受到本來在兩側的樂器,再往我耳後移動了一些位置。

所以,撐不了12小時,我又換回Type E耳塞。

耳塞確定了,聽幾張專輯,奇怪的是一些唱片,銀線時聽來很殺,現在用銅線反而變得很溫,速度變得比較慢,Explosions in the sky的專輯「The Wilderness 」一直是測試平衡感及中低頻量感質感的示範,現在聽來怎麼沒有那種低頻要把單體炸開的感覺。感覺是高鐵降速行走。


 再來一張,Karajan Sibelius第七號交響曲(DSF版),之前IER-M7時,聽來還不錯,中性偏暖。換銀線後,聽到我耳膜快破,超級瘦的弦樂部。樂團之間距離感略寬,把音樂中淡淡的流動性「沖淡了」。所以聽來很稀薄。

換成Nox,天啊,這就是我要的聲音,線性很厚,弦樂質感有如高檔天鵝絨,Xelento本來就很會詮釋弦樂,現在的搭配(搭銅線),國內外有提到的往往是人聲,尤其是女聲如何呈現。

純古典音樂方面,倒是沒有人提到。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三)

 花了六個小時Burn in Pentaconn nox之後,我終於確定可以開始認真聆聽那滿坑滿谷的音樂了。
選來選去,我沒有從最愛的歌劇開始。儘管我沒聽歌劇會覺得怪怪的,但是可能因為音壓及大場面未能「如願」,我選擇聆聽爵士樂。
那麼就從Monk開始吧!
我很喜愛Thelonious Monk,爵士樂檔案中,除了KJ和BE兩位,就屬Monk的錄音收集最豐富。
但是,我今天不想聽Monk,找了一下,先聽「Live in Healdsburg」,
這是Anat Cohen和Fred Hersch的現場演奏會錄音。
好溫暖的聲底!


單簧管的頻率範圍是2kHz到150Hz之間,這根本就是最難的測試區間。
我覺得此現場收音有個特質:舞台空間感強烈,這個強烈不是刻劃,而是很自然的空氣感,台下聽眾比較小比例,拍手之類的,點到為止。
音質圓潤飽滿、細節自然豐富、流暢直接、溫暖有厚度。
Xelento表現爵士樂團的規模,或是形體感,非常平衡。相較之下,聽大編制古典樂或歌劇,真的強她所難。
好吧!今天暫時不聽歌劇。

(以上聽感是在搭配Pentaconn Nox之下產生)


這張Moment to moment也非常溫暖…我就是在追求這種溫暖的音色,細節、高頻都不用豐富。晚上十點多,開一般音量聆聽,好像抱著有一點肉肉的女人輕聲聊天。

很好,非常好。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二)

 接好了Nox,開機一直到第一個小時,我聽了一些片段。

不過,現在要說的不是這個。

我又把Xelento的耳塞給換回原廠版了!

喬一喬,拉一拉,定案時,左右都使用L號。之前用XL和XXL,都是錯誤的。

仔細一聽,我又被嚇到了。原廠耳塞的音場確實如傳聞一般,當你搭配到正確的型號時,低頻和音場都會突然變多又變寬。

低頻增加,還沒Burn in到一定程度的銅線,幫助不大。因為剛開聲到半小時,乃至一小時的時間,低頻量感並沒有差太多。這裡說的差太多是增加或減少。

我寧願說銅線本來在低頻上的特質,現在有機會可表現了。此時的低頻、中低頻量感,都沒有增加,以致於掩蓋其他頻率,影響聆聽。

Pavarotti的歌聲,哈哈,又胖回來了。

相較3.5的銅鍍銀(和牙籤一樣細)、4.4的銀線(還泡油呢!),如我一開始預設的,銅線的細節少一點,換來的是比較自然的口型,空間回音適中,偏暖的色調......

離題了。

我就說不是要講這個。

我要說的是耳塞。

本來聽得很愉快的Final Audio Type E耳塞,相比原廠長了3mm,也就是耳機網和耳膜之間的距離不同。其次,原廠的耳塞,可直接看到耳機網,Type E則根本在「探井」。一個是直接音比較多,又離耳膜比較遠;另一個是多了管路折射,離耳膜比較近。

平衡線不適合原廠耳塞,原廠設計Xelento時,似乎也無意碰觸平衡線,我怎麼聽、怎麼研究,就是覺得他們的概念是「傳統3.5耳機線就可以創造平衡線的音場」(沒明說而以)。

也因此,當我用平衡線接原廠耳塞時,空間感變得飄渺不實,凝聚力減少,我必須將音量開比平時更大轟耳。

這樣我的耳朵會壞掉的!

換回Type E,「平衡多了!」,空間感或許少一點,相較之下還有點悶,但是至少平衡了!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一)

 日本妹比預定的期限,提早一天到達。
我在DHL黃車前「很巧,我剛好到」,直接取回物品。
很怪,在Amazon註冊帳號後要我填寫住址,門牌號碼一直無法鍵入,最後只留下路名。

所以早上八點多就接到DHL確認電話,還好沒有影響收貨時間。


十年沒向日本AMAZON訂購,這次經驗讓我覺得贊助貝佐斯上月球似乎很值得…

什麼跟什麼啊?

坐在社區大廳的沙發,直接拆包裝,因為物品體積小,只給我一個B4厚紙袋,裡面也沒緩衝材。「塑膠提袋」裡面裝Pentaconn 外盒,抽出盒子,裡面是左邊帶磁性的厚紙盒(和Xelento的盒子如出一轍。


 


箱子裡面,夾鏈袋裡裝的是Nox,底下鋪著張紙,有順序。小卡片的是公司簡介的QRCODE訊息,底下是保證書,擺放的位置刻意讓「保證書」三個字第一時間就被發現,而不會有拿起來看「這是什麼」的想法,日本人做事情實在很仔細。

裡面還有一包乾燥劑,不是大陸貨,是日本出品的。光這些無關緊要的配件,都足以讓消費者覺得花這筆錢很爽。

 


Nox的線,有一個磁鐵夾,做得也很精緻。記得漢聲的耳機線也有此配件。視覺上享受得差不多,開始安裝。MMCX端子......習慣性紅色是右耳,那另一個就是左側吧?臨時拿出手機找資料,唉!冷門公司的訊息真少。
算了,試一下吧!

很久沒插4.4平衡了,這個感覺就是爽。

我打算ZX507壞掉之前,都不拔出來。

Xelento的左右耳是標準MMCX。上次那條大陸妹號稱也是標準MMCX,不過接上後,留了一個將近1mm的縫,感覺真不爽。
雖然很緊。
Pentaconn 的MMCX,是自己家製造的,整個精確感極高,「咔」一聲完全服貼,果然還是日本妹的叫聲最好聽。
而且完全沒縫隙。
怪的是左耳,我這個Xelento 五月底到手時就有點鬆,硬撐大一些之後,雖然都正常了,不過那是撐開MMCX的環,而非耳機機體。這次…先這樣吧!如果不影響聆聽,譬如出現嗡嗡聲,就算了。
要我粗魯的撐開那麼精緻的日本妹,不OK。


線是八股OFC銅,很粗,有一點重量,比大陸妹還要重一點,戴起來有點負荷。

什麼都是一點點,久了應該會不當一回事。

L頭,好吧,我認輸,不再堅持。

我從開始使用IEM耳機,他們的接頭,不管是3.5還是4.4,全部都是L接頭。

當然,L接頭也給我帶來一些視覺上的阻礙(那條大陸線)。

Pentaconn的L接頭是他們家的高規格製品,不過,太長了,沒有太多優勢。只是,視覺上真的美,讓我想到當年使用IER-M7時,接頭上的SONY字樣。

Pentaconn的接頭,感覺更好!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十)

 重新挑選一條4.4平衡線,宛如再婚。
第一次是媒妁之言,對方外表看起來不起眼,表現倒是可圈可點(我指的是銀線的音質),而且這個「陸配」(誰否認?!)要不是個性不合,其實是非常可人的。
要說沒水準的話也行:這個價錢,買到這樣的內在,物超所值。
先說個題外話,因為耳朵實在被這大陸妹殘害得有點疲憊不堪,我除了降低音量聆聽,還換回原廠那條細細的3.5mm傳統線。
當然,我依然很認真的聽了一堆才剛聽過一輪的音樂。我覺得平衡接駁,對Xelento 而言,在一般音樂沒有太多優勢,可是遇到古典音樂及不要太大場面的歌劇片段(譬如「諸神的黃昏」的幾個場景),確實佔據優勢。
Xelento 搭配原廠線,用ZX507推,除了音量需要達到比平衡時多出一倍,其他部分真的無可挑剔,完全是為了鑑聽古典音樂錄音品質而誕生。
用平衡線,完全是因為Xelento有實力,這個實力應該被挖掘出來。
回到主題,重買一條平衡線。這次我終於清醒…
奇怪,確診期間,腦霧狀況不斷,怎麼反而腦袋清醒了。
我除了認真爬文,還認真的把過往自己在音響部分的經驗、知識,拼命挖出來。

喚醒之後,我列出清單:
漢聲Zentoo Plus、Pentaconn NOX及Brise Audio的兩條入門款。價位相當。
這三組線的共同點:全部都是銅線。
我不懂為什麼現在動不動就要用銅鍍銀,聽那麼多細節要幹嘛?!聲音一瘦就沒了,聽個屁。
我在音響部分雖然有長達十多年的從業經驗,每個月碰觸的測試器材多如牛毛,深度把玩調教的也絕不在少數,可是線材一直都是我的弱點。

尤其我又以接觸影像部品為主,影像是無法被線的材質改變的。


之前用過的耳機,都無法換線,或是已經配好的,這樣只會讓我進入防呆模式。
選擇銅線,取其聲音厚實,不過低頻量感相較之下大增,是否會影響Xelento ?如前輩們的調聲教誨「寧可多,再慢慢降低、修正」。

說到這個,Xelento的原廠Beyerdynamic在設計訪談中,用了一句德國諺語:

Viel hilft viel,意思是The more the better,better too much than too little.

more is more。

就是這句話!

Brise Audio 的兩條線,台灣似乎沒有市場,僅剩舊型號。直接放棄。


漢聲的線…沒有L頭。價格比冷門的Nox貴,但是網路好評推薦,納入考量。


六月六日,我在貝佐斯的日本店面,看到Nox,換算台幣後,總金額比台灣店家便宜兩千多。當下就訂購。可是等了幾天,奇怪,我用快捷了,卻完全沒動作,只說6/30前到貨。

什麼鬼啊!一氣之下取消。


6/10晚上,因為實在太喜歡Pentaconn的製作品質,所以我又下單一次,心裡想「隨便啦!就算七月初到貨也無所謂」

什麼?隔天一早,接收訂單回函,換算台幣,又比之前便宜100元。6/11中午,Amazon將Nox送上DHL專機。
到底發生什麼事?
可能我寫的那個客訴有被日本人看到吧?
對,我又客訴了。

他們問我為何退件的原因寫「到貨時間不確實」,我說「我已經用快捷,多付一倍運費,但是並沒有跑流程。」

他們回覆我:「很抱歉,系統作業疏失。因為你一開始設定一般到貨,後來改為快捷,系統沒反應給我們。」

那我該怎麼做?

請您重新下單.........即可。

靠杯,我以為會有什麼優惠。

重新下單,剛好匯率又降低,我就用我出生至今最低的日圓匯率訂購Nox。

這次再娶,我選擇日本女人。「很漂亮,聲音很好聽」,這我知道,不用你提醒。
怎麼沒考慮台灣媳婦?台灣的產品,我也算買過不少,但是用來很不順手,感覺就是「存在著」而已,我不喜歡這種「深度不足」的感覺。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九)

 還是那條對岸的所謂油浸純銀線,4.4的接頭。
進入第100小時。
同樣的曲子,改變幅度不大了,增加的都是它的潛在體質,我知道隨著第200小時、300小時…一定會有更多的變化。但是要翻天覆地的再變一次,那是不可能的事。
該店家的調聲方向是中高頻的質感,還說要讓人聲好聽或靠前一點,這個現在就有了,不過不是我要的。
低頻…50小時和100小時有差喔!增加量感嗎?沒有。延伸更沈嗎?沒有?更Q嗎?還是膨鬆?
幹,低頻不見了。
隨著銀線的體質愈趨明顯,本來覺得還不錯的低頻,原來只是線還沒來得及「broken out」 時,給我的錯覺。(找不到適當的形容詞)
我不知道這些「幫忙調聲」的人著眼在哪?不偏厚薄的體質,卻要打造中高頻線條。我都已經講了,我聽歌劇,配銀線的歌聲是什麼,就是華格納歌手,每個降級變成威爾第歌手。Nilsson的穿透性還在,但是厚度不見了。
總結一句話:沒用過銀線,當繳學費。
我前面提到的音質,指的都是不錯的錄音。譬如Mehta的Turandot,Diana krell 的Waterfall,甚至是米津玄師最新單曲M八七。
可是,Xelento 照妖鏡的能力愈來愈明顯。很多之前用M7時很好聽的唱片,愈來愈不好聽。Monta& Brothers的Journey,多了幾分細節,韻味卻不見了。
我要那麼多細節幹嘛?!
中島みゆき的「誕生」,開場樂器很少時,獨唱部分很好聽,後來出現其他配器後,感覺是被一棒打醒:這麼平面的音場,沒有立體感。
一陣混亂啊!歌手幾乎是埋在樂器堆裏面唱歌。(前一篇提過了)
後來,我放Karajan的Turandot,情況更悲慘。因為感覺整個錄音「偏遠」,所以我開大聲一點,第一幕還沒聽完,耳朵已經在痛。這不是因為我開太大聲,而是因為音量加大後,又瘦又薄的錄音,整個被放大。
小聲聽,聽得不太清楚就沒關係了。問題是,對聽歌劇的人而言,…去過歌劇院聽過全本演出吧!?歌劇的音量本來就比較大聲,四樓那一層也一樣。
其實不只歌劇,我聽DG之外的其他公司唱片,就不會這麼慘。(Telarc例外)
所以要說耳機本身有問題嗎?儘管IEM本身體積的關係,我不應該強迫她產生耳罩式的效果,可是因為好的錄音都可以表達得很好,沒有理由說是耳機的問題吧!
所以我沒聽完這個Turandot。
後來放了DSD檔案的Karajan Sibelius 第七號交響曲,幹!我就說不是耳機的問題。樂團總奏時沒有低頻,高頻卻又瘦又薄。
還好沒有偏亮。
對了,DSD檔案不代表就會給你好聲音。

此時此刻,我的內心積極尋求改變,那麼…就換線吧!
為何我要這樣作,而且上面長長一篇,把這條銀線和DG的唱片列為不OK?

因為,我後來拿出原廠那條細細的,看來很不起眼的銅鍍銀3.5耳機線,Burn in 半小時後,重複聽了一些片段,除了分離感、氣勢等等平衡優勢不在之外,其他的,包括厚度、低頻量感等等,都勝出。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八)

 選錯測試片,測一輩子都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我除了聽歌劇,還愛聽日本流行歌曲,經常用這些音樂做測試片。記得廿幾年前,去某位音響編輯家裡聽器材的表現,帶了我覺得很讚的中島みゆき原版CD去播放,一開聲,我就有點尷尬,而前輩則是幾乎快笑出聲。他的內心肯定開始出現很多OS。
「幹,這種錄音也敢拿來播放」,「你以為我的系統是還少丹或能化腐朽為神奇嗎?」
我猜他應該會這樣想。
因為我自己都覺得很突兀。
怎麼聽來這麼乾、扁、瘦、沒有立體感…我相信我眼前的音響設備可以呈現的「音質水質」肯定很高,但是我確實有強烈想法覺得系統應該要…化腐朽為神奇。
我的觀念很怪,我知道。
偏偏我又是個十足鑑聽分子,挑選器材時,要能夠挑出爛片。這種狀況至少維持廿年吧!一直到我離開那一行才消失。

(那是因為眼不見為淨)
不過最近突然發現自己這個狀況又開始浮現。
我知道很多唱片錄製得不太OK,音樂性夠,但是往往你要有「撥開雲霧看太陽」的準備。高檔系統對唱片的挑剔,因為很容易一槍斃命,因此容易造成很多唱片被打回原形,無法入耳。除非你打定主意,每次聽都有腦袋自行調EQ的能力,不然只會搞到最後,忘記自己初心只是想好好聽音樂。
要錄音好,又合你的喜好,拜託!你自己去製作唱片吧!
話說最近買了Xelento耳機,繼續用平衡線接駁聆聽後,我又開始撞牆了。以往在IER-M7覺得好聽的日本歌曲,在Xelento 上完全是惡夢。中島みゆき的「誕生」,錄製於1992年,之前各種系統、耳機,等級可能都不夠高,包括鑑聽耳機M7在內都是,聽來都「沒問題」,雖然不是發燒片,可是還不錯。
等到Xelento 上場。我又是一臉尷尬,音場混亂、刺耳!人聲完全埋在其他樂器的聲音裡。「也許是你系統的問題」,不是耶,因為我聽其他唱片,都沒有這個狀況。
這是有音樂性,沒有音響性的例子。
換一張,Stefano battaglia最近在Vinci Jazz推出的錄音「Questo tempo」,靠腰,一開始的鼓皮振動,空氣感、彈性,還有厚度,都是絕對發燒等級。儘管錄製效果一流,但是並非在其他系統可以聽出效果。也就是說,你的系統播放能力愈好,愈能聽出更多唱片的好。
不過,我要說「一切僅止於錄音效果」。這種實驗爵士、實驗人聲,我不敢恭維,真夠難聽的啦!這應該可以算是有音響性,沒有音樂性的例子。

嗯......對不起,我不應該把實驗性的作品稱為沒有音樂性。


我很貪心,最好兩種都具備,譬如一大堆Decca或RCA早期歌劇錄音,每個版本都直接進我的口袋名單。至於那些口袋錄音…傷腦筋,Xelento 毫無保留地暴露缺點。
唉!頭痛啊!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七)

因為確診,我被迫待在家裡的某一個房間八天,所以我有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多的時間可以…除了放空之外,做許多事情。

其中包括把耳機線換回Xelento 原廠。
對岸這條4.4平衡銀線,超過100小時之後的聆聽,很爽。爽度來自一方面是平衡,另一方面是銀質。但是銀線和我的個人喜好不同,聽歌劇、大編制古典音樂,或許可以提升樂團舞台規模,樂器器音的完整性,不過那個是平衡線的功勞。
銀線讓我必須降低音量,不然高頻有點亮,變得不耐聽,低頻量感並沒有增加,反而縮減一些,換來Q感。
本來設定是補人聲,靠位往前一些,但是我完全感受不到。換來的是口型、咬字、氣聲等等細節明顯。其實平衡狀態已經因為提高分離感,所以細節比較容易被「掀開」,但是銀線本身特質也是細節增加,所以變得不平衡。
這算是一筆學費,訂購線材時,被對方主導,忘記自己要什麼。
換回原廠線,聆聽一些最近常聽的錄音。一邊看著網路上的討論交流。我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會打嘴砲,也很會用手指毫無保留地罵人。
討論區的話題「平衡、非平衡哪個好」,中肯的回應屈指可數,但是光靠理論,爬一堆文勸退的倒是佔大比例。這些人因為沒有實際體驗及理解,對我這種已經有兩年多平衡線使用經驗的人而言,就是個笑話。

(我的使用經驗來自每天至少八小時以上聆聽時間)
說來好笑,聽得出自己買的很貴的耳機音質多好,嫌別人的耳機「不好聽」,但是自己的耳機,使用平衡接駁時,「平衡/非平衡」之間的差異,居然聽不出來「差在哪裡」。算了,批評他們,不是我的目的。
我是很認真的問自己,一定要平衡聆聽嗎?
這個答案,在聽了一天的原廠線,然後換回那條平衡銀線之後,顯得很具體。平衡線的音響效果是真實且確實存在著,我最重視的音樂性,也是依靠平衡接駁獲得更多的表達。
我舉一些例子參考:
爵士樂團,平衡狀態把舞台拉開很多,樂器的聲音「相互碰撞」的狀況減低,雖然有些時候,樂器稍微遠一點,不過大多數狀況,譬如三重奏時,樂器形體比例會很恰當,低音提琴撥奏時特別明顯。
Diana krell 的「Love Scenes」,All or nothing at all,原廠3.5耳機線接駁,「好聽」,這個好聽是我的Xelento 本來就被開發的體質。用ZX507推,音量大概60LV,而且是高增益狀態。
換4.4平衡線,中間略偏右的低音形體感相較之下,變得龐大,音量及能量都升級。因為ZX507的推力,每聲道從50mW提升到200mW,所以音量調低很多,前述聆聽感是達到與3.5mm輸出時接近的狀態。
直接的說,這是兩件聆聽的事。
不過一般流行音樂,加分效果…我覺得乍聽之下沒什麼感覺。其他音樂,尤其是古典、歌劇,只要耳機夠好,基本上很能還原音樂的原始面貌。
所以我才會覺得平衡接駁的音響性確實提升了音樂性。
管弦樂演奏時,整個樂團的規模感變大而且具體,一堆錄音「像新的」,「原來這一段有這個樂器」之類想法一直浮現。
缺點呢?也是有啊!而且很麻煩。
第一個是對我而言,因為我常聽的是盜錄的現場演唱,品質一般,用上4.4平衡,自曝其短。
第二個和第一個相呼應,就是對錄音品質很挑,平衡不會幫你把爛錄音「導正」,譬如卡拉揚於1982年薩爾茲堡復活節現場演出實況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真的很要命的難聽。DG現場錄音的品質本來就不好,虛弱無力、能量不足等等,完全被突顯。
第三,可以開大聲聽。而且是經常必須開大聲。你想想,一個500V的球體,裡面放50顆彈珠,和1500V的碗公,同樣放50顆彈珠,當彈珠都漂浮在球體內時,是不是有些彈珠會在「更裡面」。而習慣性的,為了要聽清楚遠處那個樂器的聲音,會自然開大聲,這是在譬如波麗露這類音樂時很容易遇到的狀況。
當然,反問一句:你聽過不加麥克風擴音的肉聲現場演出嗎?
其實平衡接駁狀態的聽感,可以用虛擬現場來形容,那是個「立體的空間感」,就以近場聆聽的爽度而言,你在現場聽到的口型,樂器的型態感,都是有距離的。
同樣的,聽波麗露這類有「樂團內獨奏」的曲子,就不應該單一樂器突出。
說著說著,似乎要被說「你聽古典就自以為高級啦」。
第四,管弦樂整體弦樂密度,沒有比較厚。而是感覺這些人坐在樂池,彼此之間比較空,不再那麼擠。所以這和厚度無關。

我是重度歌劇聽眾,平衡線對我而言,異常重要。要求取樂團、歌手、一堆歌手、合唱團...天啊,去聽Mehta的Turandot(DECCA)24/96 Hi-Res版本吧!Pavarotti唱完「Non Piangere Liu.」為止,聽的是一個人演唱,背景有幾個人偶爾唸唸台詞,然後樂團配樂。

這都好過關。

然而,唱完最後一句,老爸、Liu、三個官員陸續穿插台詞,背景的合唱團也加入喧囂後,樂團音量逐漸加強,一直到第一幕結束。媽的!根本沒有哪一個IEM可以過關的。這太難了!

追求這個,沒意義!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六)

 對岸的4.4平衡線到了。
昏倒…
好醜、好醜、好醜…
這是廠商說特製純銀八股,是他們公司給Xelento 專用的補強,針對中頻厚度進行調整。
我以前做這行的,所以我知道號稱線材調音,大多數是喧嘩的。不同編織、不同材質…確實會有調音效果。甚至減少污染源,也可以讓聲音聽來乾淨。
不過,我必須說「僅此而已」其他的都是騙局。我當時急著要找4.4平衡線,忘記「戒急用忍」原則,以致花了這筆費用,第一時間,我不喜歡的不是聲音,而是他媽的中國人的俗氣。
因為我要L型的接頭,他給我配的接頭很像轉折的水管,我多次想拿扳手扭開…唯有破壞它,才有機會換新的。
八股線,自然會比較粗,不過它那八股鬆鬆的纏繞在一起…X你X的X中國人,我當下就決定另外買一條。
我不能算完全務實的人,能夠務實又美美的,當然100分。這個在我爬山時最能體現。雨鞋不怕髒,但是醜斃了,我寧願選擇好看又兼顧盡量不滑的登山鞋,讓自己走起山路內心舒服、身體舒服。
只是,要美美的4.4L型平衡線,還真難找。
因為我還要兼顧耳掛的舒適、MMCX是否相容…
那這條純銀線有沒有差別?
Burn in 超過50小時後,整體來說,他們標榜的中頻厚度,沒改變;低頻量感倒是少了一些,變成Q彈。高頻…原廠的銅鍍銀還是比較適合我的口感。
畢竟人家原廠就是用銅鍍銀調聲的。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五)

最近好忙,這個忙是指從IER-M7「寧靜的聆聽生活」結束後,發生的一切。
又要工作,又要專注在興趣上…,搞得自己有點急躁。
5/23中午拿到Xelento 之後,一下子原廠耳塞的配戴問題,又一下子左耳有嗡嗡聲…還好是初期,可以選擇退貨或自己改。
耳塞部分,Spinfit CP100+不錯,但是我總覺得「應該」花一點學費試試其他耳塞或是重新試用原廠配件,說不定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因此,我買了兩對Symbio,橘色的。矽膠內部有泡棉。戴上去,第一時間想到原廠耳塞。似乎沒有完全貼和耳道。聲音似乎有漏,就收回盒子裏吧!
隔天,因為我幫女兒買耳機,選了Final audio E3000,到貨才發現,原廠送了一大堆自家「優質耳塞」,Type E系列。
我毫無保留地認真測試了一個小時。
以我的耳道狀況搭配Type E,它直接勝出。

這次換Spinfit 被我收起來。


這種狀況誰會知道?是吧!
每個人的耳道不同,聽感喜好不同,光聽人家講,爬文再多,都是紙上談兵。
Type E的低頻層次、音場開闊感及隔音,都比Spinfit 好。

不過,我後來重新試戴原廠耳塞,如果是3.5耳機線,搭配得宜的原廠耳塞,可以給你「往平衡接駁靠近」的音場等等表現,4.4平衡接駁時,Type E悶一點,可是整體平衡感比原廠好。此番換耳機,主要目的是找回膝蓋以下那一截,也就是低頻。但是並非追求低頻量感多就足夠,所以想全部兼顧,還真有難度。


至於嗡嗡聲,我用刀片把MMCX的環撐大一點,讓線和機體之間穩定就搞定了。

但是當晚我卻又聽到一次嗡嗡聲。
當時我用Sony 快充幫ZX507充電,拿起耳機戴上去…戴上時會碰到機體,一碰到就嗡。起初以為是線材和機體之間的縫隙有漏電嫌疑,但是我碰到的是外殼,怎麼會這樣?
不用懷疑了!
Xelento 的外殼有電鍍成金屬材質,我沒穿鞋,插座疑似沒有接地而感電。我後來改用行動充,完全沒問題。

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四)

 Burn-in 進入第72小時。

做了幾件事情:

1.原廠耳塞、Spinfit CP-100+音質比較:我以為自己應該用最大的原廠耳塞,後來試過L的才知道自以為器官很大。因此重新聆聽。結果得知,原廠耳塞沒有直接對上耳道,也不知道距離多少,卻因為這一層因素,增加特有的空間感及音場。但是低頻因此而削弱、中頻突出,最慘的是高頻變得太亮(量也是)。

CP-100+依然是目前保有最厚聲底的。

我試著往前拉,讓耳塞口離耳機網「再多點點」,重新試聽後,確認這樣的型態,效果介於原廠和CP-100+之間。

網路上的資料及經驗,真的只能參考,很多東西需要花點學費嘗試會比較恰當。所以我上網買了Symbio的橘色耳塞........等我的試用報告。

2.我自己從CD轉換FLAC檔(44.1/16),和網路上的96/24版本作比較。以前在雜誌社時,他們都笑我只知道數據,聽來怎麼樣都是「數據愈高愈好」。這部分其實被誤解了,我在意的是「重新混音」後的效果是否比較好。偏偏這些「數據高於CD」的檔案,就是比較好聽。

3.低頻、低頻、低頻!

我曾經在超級發燒前輩家裡聽過很多很「震撼」的效果,「震撼」的不是鼓槌下得多用力,而是就算在音樂廳、歌劇院也不會有的「極低頻風浪」。

這個需要體驗過才知道我講的是什麼感覺。

耳機行不行?耳機做得出這樣的效果嗎?

首先,我要說我這樣想很致命,因為耳機離耳道那麼近,如何產生需要足夠距離才能產生的波長效果?其次,就算耳道感受到了(音響系統時是用身體感受),那又如何!

因為,我必須說有99.9%的古典音樂是呈現「膝蓋以上」的頻率而已,追求自然音質的態度,應該是音樂廳、歌劇院的堂音、樂器的音質、自然且不誇張的細節、低音樂器的聲音「完整」。

前面幾項應該大多數高階耳機做得到,但是最後一項就很難了。這也是我此次一頭墜入Xelento懷抱的主要原因。

我有幸在音樂廳、歌劇院感受過音樂演出的「整體」。樂團、歌手同時發出聲音時,觀眾感受到的是前面有一大片暖空氣(含水氣)傳到我們面前。

這樣說沒錯吧!

樂器拉奏,讓空氣振動,空間中有濕氣,這是其一;歌手(或合唱團)發聲,讓空氣振動,除了空間中的濕氣,口腔、體內也會有濕氣。是吧!

一般「正常狀態」的追求音質,最要緊的就是聽這部分。那叫音樂。

至於往上發展的堂音,往下發展的低頻延伸,往極致走。那是效果,不應該是音樂的一部份。

但是我必須說,當我從極高階音響系統聽過幾部自以為熟透的歌劇,管弦樂怎麼多出一堆東西時,就會很想「認真聽音樂、而且要聽得很完整」。

IER-M7時,只有表現出「膝蓋以上,頭頂上一些」,聽一般的古典音樂確實擁有很好的音樂性。可是在Xelento的詮釋下,我一邊聽,腦內一邊增加驚嘆號。

「這明明就是我很熟的錄音,現在聽怎麼就是全新的!」

就是這種感覺。

我從UM PRO50轉換到IER-M7,沒這種感覺。用動圈單體的XM4聽發燒歌劇,除了多出低頻,其他完全無感。但是Xelento,現在才進入第72小時,而且是3.5mm原廠非平衡線,就已經把我搞得七上八下。

這哪是鑑聽耳機,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古典音樂、歌劇專用耳機。她的全面性,現在已經無庸置疑。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三)

 前面兩篇,我用的是原廠線,原廠耳塞,那都是Beyerdynamic的東西,性質如何?我都初體驗。

最近我比較常使用傳統3.5方式(ZX507搭配M7)聆聽,要「3.5比3.5」,好啦,將就一下。

但是怪怪的耳塞讓我覺得很不安。

原廠的耳塞是符合耳朵型態做模,必須對準後直接塞入耳洞,並非傳統的塞入後轉到定位。我總是塞得亂七八糟,尤其是右耳,拉完耳洞旁的皮膚,還是覺得鬆弛,有漏音的嫌疑。

這個設計,經過我試驗,隔音效果不好,而且只要稍微走動,或是外界有中低頻噪音,就會影響到Xelento的低頻。我指的不是輸出,而是傳達到耳朵後會減損。

加上有幾首流行歌,有空間感,卻更傾向在淺坑洞穴內演唱。「不應該如此」的O.S.就一直在心裡浮現。

已經burn-in 48小時了。不然把M7使用的Spinfit耳塞借來試聽。

然後,我花了半小時,將前面一篇提到的樂段,及幾個流行音樂都重新聽一次。

哈,很好,非常好。這樣就八九不離十了。

********

儘管在討論區,很多人說原廠的耳塞最能展現特質,譬如空間感、低頻等等。也有人買了不同品牌及設計理念的耳塞試聽,但是畢竟每個人的耳朵、耳廓不同,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左右耳都不會一樣大、一樣深。因此,還是那句話,耳聽為憑,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這裡選的是Spinfit CP-100+,還有CP360,前者管子比較長,後者的比較短(用來對應XM4或M7的設計)。花10秒順利塞入後,先聽之前提到的歌劇。

空間感比較差,擠一點悶一點,換來的是溫暖一點(很扯吧!)的音色,人聲不再前衝,往後退了幾步。所以我可以再增加一點音量。

高頻量感明顯被消掉一些,所以不再刺耳,因此增加的音量,也不會造成耳力負擔。和樂器樂團的「千本櫻」(FLAC檔),「腰部」以下胖了一圈,鼓聲開始有形有量,咚咚咚也更凝聚。

不過低頻延伸,在量足夠的情況下,尾段收得比原廠早一些。

本來的「筒聲」完全沒了。整體愈來愈像M7的大升級版。

重新聆聽中島みゆき的「歌旅」,這是2007年演唱會的96/24版本。歌手聲音的圓滑感、厚度都回來了。甚至我還聽到一堆奇怪的現場雜音(原廠的耳塞呈現更多)。

截至目前為止,我覺得Xelento有幾個特色是確定的(相較M7):背景偏深藍(M7幾乎全黑)、鑑聽味更重、厚聲底、稍微冷一點(SONY的甜蜜點設定很厲害)、古典音樂及歌劇的詮釋都更到位,以上都是傳統非平衡線的聆聽結果。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二)

 Xelento的包裝及內盒,和SONY的產品完全是兩回事,人家日本人給你拆禮物的快感,但是德國人卻「你就打開來用吧,不要廢話」。一點都不精緻。

花了半小時,研究怪怪的耳塞,定案後聆聽Burn-in 半小時的Xelento。

天阿,什麼鬼!

低頻比ZX507剛開聲,還沒Run開電容時更慘。不過量倒是多很多。其他的,譬如毛邊、前衝、刺耳等等,甚至還有「生冷」。現在是五月底,外面卻很濕冷。就是那種感覺。

冷歸冷,還有分濕冷、乾冷,幸好 Xelento有濕度。

bur-in 12、24、36、48小時之後,分別聆聽同樣的段落。大致上低頻收斂、控制都進步了。但是怎麼怪怪的,M7屬於Q彈,聽流行音樂很爽,Xelento的爵士鼓,現階段偏慢,不像爵士鼓。用M7,會跟著打拍子,Xelento聽來軟綿綿。

不過,古典音樂就有差別,「膝蓋以下都回來了」,尤其是歌劇,有舞台及樂團的超大編制,第36小時Burn-in後,已經聽到很誇張的舞台感。這種舞台感是有歌手定位、深度、寬度、高度樂團完整性的。現階段只差質感及量感而已。

質感可以靠Burn-in熟成,但是量感就很難講了。

(可能我內心的低頻惡魔已經被喚醒)

Robert Shaw的威爾第「安魂曲」(Telarc版),Dies irae那一段,定音鼓狠狠的「動、動、動」,M7是「咚」,還會回彈;Xelento偏「瞪」,那一拳不重、不深沈了,但是空間感及泛音,讓音樂性比M7增加不少。至於量感,我願意接受。

就這樣吧!

Karajan在Decca錄製的La Boheme,Pavarotti獨唱「Che gelida manina」,樂團與歌手之間的距離分布,才36小時後就聽出與M7之間的差異,低音大提琴集體撥奏那一聲,很沈、延伸得很有感。這讓我想起月初聽XM4時,低頻量感比Xelento多,可是你說哪一個比較「像樣」呢?毫無疑問,Xelento已經說服我了。

追求低頻要有限度!

大致上,聽來是如此,但是...

是這樣嗎?

可能十多年的音響雜誌編輯工作及超過卅年的音響經驗和進修,讓我「很難滿足」。聽到一定程度後,我會回到現實面:感覺怪怪的,應該不是這樣,或許可以更「好」。

問題在哪?

歌劇中毒者的Xelento雜記(一)

 2022年5月1日,我買了Sony XM4藍牙耳機,儘管只是一個比M7低階多很多的耳機,但是我因為從動圈單體傳來的訊息中,「重新」(或者未曾有過)聆聽到一堆細節,譬如低頻、背景雜音等等。這兩個星期,我每天都在想IER-M7是否應該休息了,「或許我應該選擇能給我『更多』古典音樂細節的耳機。」

這是個迷思,從我廿歲開始認真大量聆聽古典音樂開始,從來沒有改變過。這是個雙重矛盾,一方面我要「鑑聽」(Monitor),但是另一方面,我還要有音樂性。當我選擇了其中之一,卻又很快的發現聽到的應該不只這些。

聽古典音樂和歌劇是一大主因,舉個例子,我聽華格納的所有歌劇、樂劇錄音,從發燒錄音,一直到「風衣版」盜錄MP3,音樂性確實給我最大的快樂,但是當我從好的設備,聽到「消失的那一部份」(其實一直都在)時,就會開始尋找鑑聽、音樂性及全面表現完全具備的器材。

兩年前開始使用ZX507聽Hi-Res,耳機從UM PRO 50的傳統線材,轉為以平衡線接駁的M7。

這根本回不了頭。

M7陪我走過兩年濃厚「鑑聽+音樂性」的日子。結果卻因為等了將近一年後(2021年7月起),手賤的買了XM4耳機,而把自己往無盡地獄推。

「低頻?!」「低頻!」對,真的是低頻。同一段檔案,M7怎麼膝蓋以下透明了。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藍牙耳機洗禮,爬了一堆文,聽完整套華格納,心裡想「XM4只有給我這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所以我把用了22天的XM4轉手給太太當生日禮物-----二手的物品還當生日禮物,真夠有愛的啦!

然後,我開始大量閱讀、搜尋下一個目標。或是根本不要想,認真聽就對了。

最後,前者戰勝後者,我決定找到下一個目標,然後再次認真聽。

(我一直都有買新品,Burn in後全部重新聆聽的習慣)

M9、IE500 PRO是首選。但是我還要執著於BA單體?

「M9低頻比M7多」.....BA單體是能多出什麼?

看了Sampfire Audio的Andromeda試用報告後,我知道BA還是無法在低頻方面勝過動圈單體。

所以外型很醜的動圈IE500 PRO一開始就讓我心動。

1992~2000年,我可是Sennheiser忠實用家,一直在「被訕笑」之前,我都是用他們家的高階耳機聽古典音樂和歌劇。

(進雜誌社後,他們說我老派,而且「這種聲音你居然能接受?還自稱自己古典音樂聽很多」為了交朋友,所以我就放棄自己的喜好。) 

Sennheiser的音樂性無庸置疑,可是我還真的受不了它「窮酸的細節」。現在IR500 PRO能夠做到什麼程度?HEAD-FI等等網站的討論區有很多經驗分享,蝦皮也有很多二手品可買。但是這勾起了我七年前的一段回憶。

我和美國朋友坐在Starbucks,免費試聽他帶來的Shure、Westone、Sennheiser及Ultimate Ears,價位帶都在2萬以內。他要賣我其中一副,唯獨Sennheiser例外,「這個送你就好,我不賣」,有什麼問題嗎?

「這在中國,就是所謂的A貨,我比較過真品,完全聽不出來。」。七年後,我看到二手的Sennheiser,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假貨」。既然有這種不舒服感,不如就另外找吧!

我的預算是三萬元,容許多出一兩千。

此時,Beyerdynamic出現了!

Beyerdynamic是我「被迫」放棄Sennheiser之後,才開始接觸的品牌。當時的耳罩版要價兩萬多,聽來不錯,但是非常冰冷。曾經做過幾次耳機大評比特別企劃,我都形容Beyerdynamic的聲音像極駕馭德國車(我一直都開VW),超控一流、做工紮實、該有的都有,但是少了人性。和Sennheiser那種濃濃的人味完全不同。

可能也因為如此,我後來就把它像「當年淡忘前女友」那樣,漸行漸遠,然後不說再見的結束。

這種沒有確實切斷的關係,或是沒有鬧僵的分手,過了不知幾年後,總會讓我不小心突然又遇上她。

這一次是Xelento。

我只花了5個小時爬文,再加上2小時的選購,就買下她了。(這種感覺很像電影劇情,多年不見後的偶遇,激情打了一炮)

我買的是藍牙版本。反正原廠的標配會被我換成平衡線,只要耳機部分一樣,其他的就不管了。這就好像我拿到Xelento的盒子時,看到上面寫「中國製造」卻無感。

用膝蓋想也知道,除了耳機機體之外,其他的物品,基於分散成本考量,原廠會選擇便宜工資或是「讓你們家被污染」的地點協助提供配件。在美國,很重視這種所謂「全部美國製造」、「原料來自外地,美國製造」或是「全部美國以外製造」的標示。歐盟倒是很混,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管是奧地利還是土耳其,總之都標EU。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四)

 LDAC和其他Bluetooth Audio codec相較,確實有很大的差異。不過原始檔案曾經被LDAC壓縮過,是個不爭事實,只是壓縮之後得到的結果好不好聽而已。
為了聽到得更豐富的訊息,我們花那麼多時間下載,買愈來愈大容量的硬碟存檔,最後都必須損失一下。感覺和電池容量無法有效提升,卻每天想著要去探索銀河系的最外圍一樣諷刺。
我問自己,LDAC傳輸時的WF-1000XM4和平衡狀態下的IER-M7,如果只能選一個來使用,我會怎麼決定。這很矛盾,因為現在或是未來要我回頭用M7聽ZX507播放的「SONY工程師調的音質」,是個很大的掙扎。
從認知來判斷,我的大腦很快就被「相對而言比較乾淨、極低頻明顯、龐大氣勢」等等給吸引。IER-M7的音樂性很夠,他就是個很強的純音樂耳機。這讓我想到當年愛用的Sennheiser HD600耳機,也是上述條件「輸」給他牌耳機,從此之後棄而不用。當然,ZX507內部的各種SONY調聲技術功不可沒。

不過,是這樣單純的狀況嗎?

我們要不要來比較一下WF-1000XM4 和 IER-M7的結構?

光看規格就知道,前者用6mm振膜單體,後者則是BA電樞式,低頻量感怎麼比!

IER-M7是被設計給專業監聽用,標榜音樂家、現場演出用,出發點不是用來聽爽的。

而WF-1000XM4 呢?宣傳都是著重在功能、娛樂時的利器。加上那個雖然小,但是比BA電樞傳輸更「確實豐富」低頻量感的單體......不用比較啦!

所以我第一篇時才會說只要沉浸在純聽音樂之下就很幸福。

不要去看PPT或是01討論區,那些人幾乎都不負責,隨便留下一句「那個聲音不太OK喔,你怎麼會覺得好呢?」、「那個聲音能聽嗎!」然後就跑了。留言的人只是無意識唯恐天下不亂的隨口說說,你真要他拿出ok的東西,他肯定不ok。因為他又會告訴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和某一政黨每天在亂的方式一樣。
我有十多年沒逛台灣的音響留言版,沒想到這次花了一整天時間惡補收集到的資訊依然以國外為主,台灣的留言大致上就是打嘴砲,嗆你一句,就沒了。專業的人為何很少留言?因為實在太沒營養,浪費時間。

大概說明如上,該解決的問題都在很短時間內了結。行文至此,WF-1000XM4的單體已經經過100小時聆聽,熟成到一定程度,現在重新聽那些音樂,火氣和渲染力少了很多(我發現SONY耳機很故意,似乎刻意讓用家一開始聆聽時就被那些有一點浮誇的音樂表情及表現「一見鍾情」。偏偏我不是那種人。

相處久了就會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三)

 用LDAC聆聽一天之後,我花了十個小時在國外網站找相關資料,但是一直都沒能獲得答案。廢文倒是很多。
我想知道的是,到底LDAC輸出時,NW-ZX507是直接輸出檔案給WF-1000XM4再生音樂,還是有通過內部那些很專利的處理機制。
當晚網路捎信給原廠,等待答覆。

我在此說一下自己的使用心得。
LDAC音質優先時,距離十公尺以上會斷訊,可是如果是木板隔間牆卻沒有這個問題。好笑的是,背對NW-ZX507,距離兩公尺,當時我在廚房洗碗,中間不過一道沒關上的門牆,我轉頭看向右側,左邊會斷訊,反之亦然。怪的是,距離五公尺,我在廁所內,有一點轉折,也是背對507,又正常了…是怎樣啊!

再來,當初原廠標榜XPERIA I III 和XM4是絕配。有點送做堆的感覺,我也有點被說服。結果我測試了很多次,都發現手機端使用LDAC音質優先時,根本聽不完十秒,只能使用連線品質優先,讓手機自己變動990、660或330kbps。算了,反正現在XM4除了音樂性輸給IER-M7,調聲沒個性之外,其他都有升級的錯覺。既然如此,我就用NW-ZX507取代XPERIA I III 手機,XM4代替M7吧!
台灣某01網站上,曾經有人發言開啟Wi-Fi會造成LDAC斷訊,結果被一個人幹爆,說他沒常識。這個部分,我可以幫忙證明,關閉Wi-Fi真的會穩定。而且我使用網路穩定選項,和始終LDAC 990kbps,音質密度上「有差別喔」。
後來我在國外網站有看到一樣的「證詞」,該發言者說開啟Wi-Fi,手機以LDAC音質優先輸出時,會斷訊。所以就不用再爭了。

感覺只是要我認真聽音樂,不要同時用手機聽音樂,還要上網或做其他線上活動。
可是…如果不是Wi-Fi連線,而是開啟4G之類的,就完全沒問題。這部分真的很怪,ZX-507的Wi-Fi和LDAC在同一塊晶片(Murata Type 1PJ),不會互相干擾,反而是功能太多的智慧型手機…還是高階的,出現此掉漆的問題。
不同設備的LDAC輸出,會有音質差別嗎?100%有,手機的部分聽來沒有ZX-507那麼「全面」。差很多嗎?需要認真聽。不然你無法感受到ZX-507在音質方面的特質。

再來說明環繞聲音控制,「降噪功能」三秒有感,與其說「吸收低頻」,倒不如說是將泛音消除。但是我無法接受,因為感覺耳內壓力增大,最後還會引起偏頭痛。同樣狀況也在原廠耳塞上發生,狀況一樣。可能我不適合潛水吧!呵呵。
第四,你無法知道耳機放進去充電,到底飽了沒。APP很笨,只會要你藍牙連線,但是因為在充電,所以連不上。
幹,這個APP問題真多。
第五,原廠說的耗電量,我覺得比原廠提供的數據少10%,24/48取樣的Lohengrin (Thielemann指揮),劇長三小時半,聽完之後耗掉NW-ZX507電量65%、WF-1000XM4則是40%。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二)

 聽了五天,現在回想一下,根本就懷疑自己聽到的是什麼東西。
5/6,因為可能被預告居隔,我趕緊從公司的那顆音樂硬碟,傳輸一些檔案到NW-ZX507,準備留著慢慢聽。
沒想到所有混亂才剛開始。
當初NW-ZX507搭配IER-M7的平衡式接法,我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完全沉浸在高檔調聲之中,幾年之後再來審視是否需要升級或做其他應變。我是那種滿足感很兩極化的人,如果我信任了對方,對方也確實說服了我,那我是肯定不會有任何心理動搖。
酸民怎麼放屁都不會改變我的。
結果現在卻因為數位傳輸的「複雜度」,讓我為了搞清楚,而整個人繚下去。
前面說「兩極化」,就在數位接駁時出現了。當我極度不確定時,會一直懷疑自己聽的到底是不是最後、最高規格的聲音。此時我會重新進行大腦、器材的設定,全部歸零。不這樣做,我就會在第一篇時「結案」。


NW-ZX507的Headphones connect sound 部分,有藍牙連線品質可選,一開始我因為以前常聽到斷氣…不是,斷訊,所以很自然的選擇「穩定連線優先」(至於開機時是哪個檔次,已經無從得知)。所以我一開始那五天,聽到的是穩定連線優先的不知道什麼規格。
當晚我播放Karajan的La Boheme 及Metha的Turandot,兩大70年代發燒名錄音「24/96 FLAC」版。不同的耳塞,交換聆聽,連IER-M7都拿來比較。奇怪?怎麼少了一點東西。我記得這個低頻必須再下潛「幾公尺」才對,甚至還有薄薄的耳內極低頻錯覺。
現在都沒有。
我的藍牙連結是否正確?
正確。
現在NW-ZX507輸出的是什麼?XM4收到後給我的又是什麼?
沒得證明。(這是有原因的)
如果我在Headphones connect 設定音質優先,聽來會是什麼模樣?
就切換吧!
再聽一次同樣的段落。
這下精彩了,空氣感、開闊感、低頻,全部都出現了。
冷靜思考發生什麼事了!
印象中手機的藍牙連線偏好設定中,有一個無線播放品質,NW-ZX507也有,進入一看嚇一跳…LDAC音質優先、LDAC連接優先、aptX HD…應該就是這個吧,我選擇了SONY最自豪的LDAC最高規格(這是後來才知道的,真該打自己屁股,愛用SONY卻還偏重aptX HD),再聽一次。
「還可以比這個更高一層級嗎?」這是我聽完測試段落後的疑問。檢查過後,我確定現在輸出的是最高規格,但是XM4接收後的是什麼?
Headphones connect 頁面翻閱幾次,奇怪?怎麼都沒有顯示現在播放的規格?
而且我已經用這副耳機五天以上,怎麼還一直要我進入APP裡面的教學課程,好吧,再進去一次。花了十幾分鐘瀏覽,退出頁面時,眼睛被WF-1000XM4下方那個長方形很像電池剩餘圖像的東西吸引了。「LDAC」…什麼?!靠腰,原來一直都有出現,只是被「教學課程」一長排字樣擋住了!
因為我一向都自己摸索,那些看來弱智的教學課程根本看不在眼裡。結果APP居然是搞這種鳥事。
試想,我這種曾經有多年音響器材、家庭劇院設備等等調整經驗的人都需要摸索很久才會從問題中跳脫,那這些廠商如何確保一般消費者「真的」聽到最高規格。
尤其那些女性,她們很討厭麻煩,尤其是設定。不夠直覺,她們才不碰。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WF-1000XM4 & IER-M7 & NW-ZX507(一)

 十多年不刻意比較音響系統,只是讓自己享受聆聽音樂的快樂。現在突然開始著手寫這篇,說實在,需要的是一個衝動。

(因為回頭看了以前自己為謀生而寫的評論,很想一頭撞死,所以這一篇寫得異常膽顫心驚。我擔心的是就算我修辭再如何精準,也是有可能被網路鄉民隨口一句話打死)

離開音響雜誌圈至今13年,我從使用大型耳機搭配筆電隨便亂聽,到後來買了AQ的蜻蜓,搭配WESTONE UM PRO 50,聆聽FLAC或是其他比較高檔的音樂。

買了FIIO M6隨身聽一週之後,我因為無法忍受這種音質,所以開始很認真的尋找「WALKMAN」這種類型的產品。

既然是「WALKMAN」,何不直接找SONY?

偏不要,因為我一直都無法將SONY和聽高檔音樂劃上等號。直到實在是找不到「像樣」的聆聽產品後,才勉為其難開始關注SONY旗下的隨身聽、耳機。

結果,我同時買了IER-M7和NW-ZX507。用平衡方式乖乖的聽了兩年的音樂。這兩年,我完全沒有動念要買或換任何器材(配件除外)。

2021年中,WF-1000XM4上市,那時還有聽說XPERIA 1 iii也要上市了(到底哪一個先?隨便啦!)。原廠說這兩個是絕配。

這種宣傳詞彙我完全聽不進去,因為手機再怎麼樣都「不會有好聲音啦!」

藍牙耳機就更不用講了,之前試過幾次2000元左右的產品,是能聽喔!!!

然後,就在一年之後的2022年4月底,我因為換手機後(1 iii),終於又有耳機輸出孔,所以......打算買藍牙耳機。

這根本就是笑話一場。

之前用XPERIA 5,沒有耳機輸出,要看YT或一些有的沒的影片,只能擴音。現在有耳機輸出了,我反而不想用UM PRO 50連接。用膝蓋想也知道,手機的DAC能夠多好?說不定數位傳輸還贏呢!

我去年在集資的網站,買了一個號稱業界最好的藍牙耳機(1500元吧),但是手機總是抓不到它,又很容易被牆壁阻隔而斷訊,總是恨得牙癢癢。而用過藍牙耳機之後,那種不被線材纏繞的方便,對我這種過動兒來說,真的是最大優勢。並且我也很想試試到底現階段藍牙5.0純數位輸出入的音質到哪個程度,是否可取代傳統耳機。

再來是我最有興趣的:「NW-ZX507搭配WF-1000XM4」能和「NW-ZX507搭配IER-M7」相提並論嗎?

五月一日拿到WF-1000XM4之前,我還沒有在網路上看過任何它搭配NW-ZX507的報導、評論。既然這樣,不如我自己來。

勞動節當天收到貨。當晚開始Break in WF-1000XM4,沒電了就充,充飽繼續放音。雖然透過設定可以不馬上斷線,但是WF-1000XM4脫離耳朵太久,還是會自己睡著。所以整個Break in的過程異常辛苦。

合併大約24小時之後,我才開始做幾項測試。

以下是結果,請參考就好:

第一種是用NW-ZX507,搭配IER-M7的平衡線及WF-1000XM4藍牙。

已經聽習慣NW-ZX507搭配IER-M7,換成藍牙耳機,當下覺得WF-1000XM4數位感明顯。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WF-1000XM4很乾淨、清楚,細節、低頻量感「好像」比較多。但是仔細比較會覺得IER-M7的音樂性比較足夠,這是毫無疑問的「完勝」。而且呈現一種溫暖的偏黃色調。

從晶片的推出時間來說,並不能用來衡量音質好不好。更多時候,器材內部的數位轉類比,或是訊號輸出給藍牙的「少一道手續」,都可以是影響音質的關鍵。我覺得 NW-ZX507在輸出給傳統耳機的部分確實做到「極高音樂性」。

第二種是XPERIA 1 iii和NW-ZX507的藍牙輸出,用WF-1000XM4聆聽.......天啊!第一時間居然會覺得手機的聲音比較活色生鮮,很年輕的感受。相較之下,NW-ZX507反而比較類比、溫暖、傳統的聆聽感受。那個好?

聽愈多,愈覺得都好啦,只要能夠得到我要的,就是最好的。

問題是,有這麼簡單嗎?如果這樣就結束文章,那我肯定沒有搞清楚狀況。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走過環台北天際線之後

 這種標題實在很誤導讀者。

首先,截至目前為止,我也只不過走了兩「小段」,怎麼搞得好像已經結案了!?

其實,這是一篇檢討文。

2021年過完年後,我突發奇想,走了一趟鶯歌-迴龍的環台北天際線,13公里左右。

我輕裝行動,花了4小時完成。

回程還踩了三公里U-BIKE到火車站,然後轉搭火車回家。

10月,我找太太一起走這段。

(因為她的體能沒那麼好,平時運動量不足,所以我總是習慣先「試毒」,確認過後再帶她去。

「這很簡單,我花4小時就走完了。」

句號結尾,不是驚嘆號。

結果,我們花了八小時才完成。

一邊走,她一邊唸「沒有登山杖!」

只要走不動,她總是會將問題怪到我沒有準備登山杖。

隔了幾個月,這一次改走長壽山-景安,這段有20公里。

因為我覺得不用帶登山杖,所以

我又挨罵了!

一個濕地的滑倒,太太開始臉很臭不講話,我一路走走走,回頭看她,等她接近。

「你頭燈拿來,我自己走」。

你會走啊?你有準備嗎?

當然是沒有。

避免發生意外而上新聞,所以我只能一直道歉。

她覺得自己剛才摔倒,屁股撞倒,「很嚴重」。

我在想「幹,我在山上摔過的,隨便一次都比剛才的嚴重,我還不是活得好好的,還可以跑下山。」

大驚小怪。

才剛這樣想,馬上往前撲倒,膝蓋的韌帶剛好撞倒一根突出的樹幹。

好痛,真夠痛的。

甩一甩腳步......,繼續走。

七點四十五分開始走,十二點才抵達天上山。

「要不要撤退?」,沒想到她打死不退。

我看她走路的樣子,和她老媽一樣,完全就是來散步的,這樣一定摸黑下山!

(她家的人走路都這樣,從來沒有機動性或是奔馳的感覺)

我維持「走-回頭等」的頻率,但是卻發現她愈來愈慢。

抵達南勢角山時,已經四點,我們選擇到烘爐地搭公車下山。

「靠悲,今天不是假日,沒公車」。

只能沿著道路慢慢走下山。

我是還能跑啦!

但是她......目測時速應該一公里/小時。

嘴裡一直唸著登山杖、登山杖。

我要說阿,走不動絕對不是登山杖。

今天會這樣,只因為走太遠,超過她的體能。

在路上攔下計程車,抵達南勢角站,轉搭捷運。

2021年的最後一天,大家忙著出門參加跨年。

一個步伐蹣跚的中年女子,以超級龜速被超車、穿越。

我從遠方看,人家的背影都是彩色的。

不過,此時此刻,她是黑白的。

如果是在大鹿林道,看妳怎麼撤退。

說好的檢討在哪?

有啊,我很認真的檢討了,以後我會把登山杖折斷放背包帶出門。

(這樣看妳還有什麼藉口)